法国枫丹白露宫与中国避暑山庄
我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神奇的美国之旅》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万法归一殿年被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按1:1的比例仿建,立在会址中央,门前的展板上赫然写着热河避暑山庄是《中国的枫丹白露宫》。自此世界的爱好旅行的人们就把这两个同是各自国家最大的皇家行宫联系到了一起。
年承德市派出赴枫丹白露市的访问团。两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承德市与枫丹白露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共同致力于避暑山庄文化遗产和枫丹白露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播,签订联合旅游推广协议书。
本文意在比较枫丹白露宫和避暑上庄的异同,领略地处世界东西方两大皇家园林之美
枫丹白露宫和避暑山庄相映同辉
1,枫丹白露宫和避暑山庄同属于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指的是目前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球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价值的文物古迹或者自然景观,截止年7月,被评定为世界遗产的共有处,其中文化遗产占处,自然遗产占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占39处
其中世界遗产排名前十位分别是:中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印度、墨西哥、英国、俄罗斯、美国。这十个国家总遗产数为个,其中中国以55个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超越意大利)。下面是世界遗产各国数量最新排名,更新时间年7月。
法国枫丹白露宫:
遗产类别;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12
列入标准:ⅡⅣ
保护范围:公顷
中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遗产类别: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12
列入标准:ⅡⅣ
保护范围:.2公顷
避暑山庄全貌工笔画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游览图2,枫丹白露宫和避暑山庄都有美丽的泉水
枫丹白露意为“美泉”,当地泉水清冽,12世纪路易六世在泉边修建了城堡,供打猎休息使用,这就是后来的枫丹白露宫。现在泉水已被不断扩大建设后的大片湖水所覆盖。
避暑山庄的热河泉至今犹在,保护完好,没修避暑山庄之前承德叫“热河上营,康熙开建热河行宫后,到了雍正当朝,他把热河命名为承德,成荫祖德之地。民国3年,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年——年改制为热河省,这里都是首府所在地。
冬天热河泉附近的水域仍然不结冰两个泉水的不同际遇反应了中西文化的不同。
3,枫丹白露宫和避暑山庄都属于皇家行宫
枫丹白露宫的缘起和发展
年,路易六世打猎来的了巴黎法国北部一个小镇,围绕小镇是大片的森林,大树苍天,草木繁盛。他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眼八角形的泉眼,泉水清冽,清澈透底。路易十六回宫后决定围绕这个美丽的泉水建造王宫,作为出行打猎休息的皇家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belleeau演变而来,fontainebelle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中国诗人徐志摩音译成了一个浪漫的名字
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朗西斯一世、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有的国王在此长住,有的仅把它作为打猎的行宫。王室的婚丧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年,罗马教皇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而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现在的枫丹白露宫成了法国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国家博物馆。
避暑山庄的缘起和发展
建立避暑山庄的起因很复杂,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朝廷去木兰围场围猎练兵,为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多年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0几座行宫。最大的一个就是现在承德市双滦区电厂附近的喀喇河屯行宫。康熙总想建造一处大型的行宫,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年去围场康熙住在喀喇河屯行宫,乘船顺滦河向东南漂流到了承德市南面武烈河与滦河交汇处停了下来,上岸后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开阔,滨临两河口地势平坦开阔。·这时一位在此游牧的蒙古王公听说康熙到了热河下营,赶紧跑来觐见皇上。又大胆向康熙推荐热河上营更适合建造行宫。听后康熙到了热河上营。登高四处一望,顿觉周身沸腾,东有棒槌山,一大片开阔地就在脚下,西北峰峦叠嶂,群峰环抱。南望一座好似僧冠的山峰隐约可见。一处“风光形胜宝地”征服了康熙。决意在此建造一处大型皇家行宫。避暑山庄年动工,历经康熙乾隆祖孙两位皇帝,成现存之规模。
第一阶段:年至年,历时十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乾隆从年至年,历时十三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年至年周围的寺庙也逐渐修建起来。康熙乾隆这对祖孙感情深厚,乾隆小的时候,康熙基本都把他带在身边,乾隆随爷爷多次来热河,对热河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的父亲雍正皇帝从未来过热河(这是一个历史之谜)。孙子承续爷爷未尽心愿,继续扩建,增建避暑山庄。依照西藏的布达拉宫在山庄北面建造普陀宗乘之庙这一恢弘的藏传佛教的大型寺院。至此热河承德才有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具有陪都和夏宫之称,皇帝大臣从春天到夏天大约要有半年的时间在这里生活办公。嘉庆和咸丰在这里病逝。
枫丹白露宫和避暑山庄的异彩纷呈
1,地形地理面貌不同,
枫丹白露宫地处丘陵坡地的公顷的大森林里。
避暑山庄地处热河丹霞地貌山区滨河的平地和山上。地势自西向东和中国地形走势相似,避暑上庄是中国地形的浓缩版。
2,面积范围相差较大
世界遗产名录标明
枫丹白露宫保护领域:公顷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2公顷,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皇家行宫。
3,历史时间长短差距较大
枫丹白露建造于12世纪,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避暑山庄肇建于年,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历经磨难,避暑山庄历史沧桑感远超越枫丹白露宫。
4,是世界东西方文化典型
枫丹白露宫是文艺复兴后基督文化体现,有法国人文浪漫色彩。
避暑山庄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承和张扬,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色彩。
5,文化文明的差异涵养出世界建筑园林的两种风格体系:
中国古典建筑园林风格体系:法国古典建筑园林风格体系。中国是东方文化文明的承载者,展现者。法国是西方文化文明的承载者,展现者。避暑山庄和枫丹白露宫是东西方两大风格体系的经典之作。
枫丹白露宫的体系风格
人工创造之力,几何图形之美,大开大合之势,恢弘张扬之态。
避暑山庄的体系风格
道法自然,巧夺天工。因地制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制,宛若天开。
湖区草原区草原区蒙古包金山山上风景宫墙正宫楠木殿被毁的东宫避暑山庄的劫难和枫丹白露宫的中国光辉
避暑山庄惨遭日本侵略者的损毁和偷掠
中国政府和民间对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一直保护,但是从至年日本侵略者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偷掠和破坏。能拿走的他们就偷,拿不走的他们就烧,拆毁。德汇门里的东宫大片宫殿他们竟然为了庆祝对热河的占领而一把火,付之一炬。
进入德汇门后。从德汇门向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是七楹的门殿,两旁两座井亭,十一楹的前殿,三层高的大戏楼清音阁,两旁上下两屋九楹的扮戏房,五楹两层的福寿阁,两侧二层群楼,五楹的勤政殿,东西配殿,最后是卷阿胜境殿。东宫宽90米,全长米,比前宫短70米。如今就剩下地基了。如今这些地基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上面都有木板围城的走廊,游人沿着木廊道就可参观遗址。
珠源寺宗镜阁是一座方形佛阁,立在白石基坛上,该阁上自屋脊,下至梁柱,全部用青铜铸造,用铜四十一万四千斤(吨),用工料银六万五千余两!铜殿巧妙的留了一个机关钥匙口,只要用一把很神奇的钥匙插进这个口了,铜殿就会自行拆卸——当然,这把神奇的钥匙历代都被保存在珠源寺最德高望重的喇嘛手里
年,乌云笼罩了整个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宗镜阁。日军控制了大喇嘛索诺木,各种威逼利诱,索诺木始终不为所动,日军拿出了杀手锏:在寺内数十位僧人的性命与钥匙之间做出选择,思量一番,索诺木回复道:“交出钥匙,但日本人得释放寺内僧人!”然而在乘日军不注意的时候,索诺木一头撞在了宗镜阁的铜柱子上,英勇就义~~~
不久日军拿着炸药径直来到宗镜阁。据相关档案《珠源寺起动铜件清档》记载:“被拆毁的宗镜阁殿共装26大箱、30抬(捆),约件。”这个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年)的国宝就此消失!
日本为了掩盖他们对避暑山庄的偷掠,建立了一个日式文物展馆,把宫里的文物放到里面展览,最后都被偷运回日本,窃为己有,藏不示人。
立在避暑山庄博物馆东侧的日式建筑是日本盗取文物的罪证
枫丹白露宫的中国文化光辉
在枫丹白露宫专门建有一座中国馆,由拿破仑三世时的欧仁妮皇后主持建造,修建原因竟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据说这里存放着中国历代名画、瓷器、玉雕、香炉、宝石和金银器等有3万余件。法国人也毫不掩饰的说:这些藏品大多来自圆明园,为法军统帅孟托邦献给拿破仑三世皇后的战利品。不像日本人做了坏事死不承认。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就数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评价这次掠夺: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就是这位女人建了中国馆藏两位圆明园的希望这些中国的文化经典宝物能有一天回家,唯一欣慰,法国能够承认这些文物是他们抢中国的,并且设立专馆保护和展示。让中国文化文物在枫丹白露宫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之风采。多希望日本人把你们偷掠的中国文物,也建立个中国馆,展示给世界。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无论她在世界哪里,都应受到世界遗产应有的保护。展示中华文化之风采。
本文意在对中国的避暑山庄和法国的枫丹白露做一次比较分析,无法涵盖两座皇家行宫方方面面。文章是作者辛苦原创,如喜欢分享请注明出处。欢迎到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上庄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zw/1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