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两山理念的承德实践
编者按
承德市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承德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牢固基石,将塞罕坝精神“全面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实践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巩固拓展承德生态优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源自生态保护与利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出独具承德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与年相比,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7.67%提升到60.03%;市区PM2.5年均浓度由40μg/m3下降到27μg/m3;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Ⅱ类以上断面由11个增加到14个,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京津冀领先。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承德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将“绿水青山”作为牢牢固守的生命线。刚刚结束的中共承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塞罕坝精神全面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实践中;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承接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三个植入”“四个转化”无疑为承德高质量践行“两山”理念作了最好诠释。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作出“定位于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亲自定义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并誉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今年8月14日,承德市委书记董晓宇在全市推进“两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承德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定位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定位的“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支撑区”,肩负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大使命。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建设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决担负起“两区”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建设天蓝、水清、山绿、土净的生态承德。
群山苍翠绵延,绿水奔流不息。承德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承德的生态优势,是时代赋予承德的历史担当。
从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到青松岭山楂树下,从绿进沙退的小坝子到清理网箱养鱼尽显“漓江山水”韵味的潘家口水库,承德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满腔热情,逐绿前行,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诗篇,构筑起拱卫京津生态的“绿色长城”。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承德发展的契机,更是必须要肩负的政治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50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完善一整套涵盖全市生态资源规划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约束考核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编制了全国地级城市首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台账,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承德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质、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提效、生态价值实现提速“四大行动”,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实施一批“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良好的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围绕重点领域,探索出台系列实体性地方法规;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强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加强“双碳”工作研究,全面开展战略性规划和整体性规划……
一项项举措,无不体现出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永续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决心。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承德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扛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重大责任,以绿色指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绘就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画卷。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多维度构建生态屏障,培筑生态高地
8月的承德,草木翠绿茂盛,小河流水潺潺。走进滦平县付家店满族乡,水鸟成群掠过清澈河面,荡起片片涟漪。昔日潮河畔,旧貌换新颜。
付家店满族乡的变化,是承德开展潮河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打造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探索“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
承德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发源地,境内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为涵养水源,承德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积极与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形成流域共建共治合力。以试点建设为基础,围绕打造滦河、潮河生态环境支撑带,在全国率先实现流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改善、自然资源配置一体化刚性约束。大力实施“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潮河里净水廊道工程”,累计投资45.71亿元,实施重点工程45项,流域生态明显改善。全市19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
“这是四年前拍的照片,那是去年夏天拍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信息中心主任王龙说,以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三道沟是一道光秃秃的山坡,曾被专家断定“种树难活”。如今,三道沟东坡上的樟子松成活率达到99%,高的树有一米半多了。
踏着老一辈塞罕坝人的脚步,发扬他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如今的“林三代”扛起了攻克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的重任,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近几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累计完成各项造林任务5.06万亩,其中,攻坚造林2.8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了造林绿化。幼树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
植一片绿色,树一种精神。在塞罕坝精神的感召下,承德植绿、护绿的脚步从未停歇。
“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张承坝上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补助、生态护林员、雄安郊野公园‘承德林’等林草重大工程12项,全面推行‘林长制’,抓好坝上造林项目,高质量完成雄安郊野公园‘承德林’建设,有序推进碳汇交易。”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一批重点生态项目,以项目建设引领造林绿化深入开展。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围绕“两河、六路、四区”,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围绕沿线景观提升,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围绕绿色矿山创建,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年以来,我市每年以60万-70万亩的造林速度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围绕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体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力推进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年以来,我市投资23.64亿元实施重点工程78项,修复损毁山体.5亩,完成小流域治理平方公里,整治河道.73公里,新增绿化24.95万亩,治理农业面源5万亩,修复湿地亩,全市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统筹推进碧水、蓝天、净土、生态安全“四大攻坚战役”,聚焦减煤、治企、控车、抑尘攻坚行动,承德“水陆空”环保攻坚战同时打响。同时,聚焦全域水质达标,在全省创新实行“断面长”责任制,与北京密云、怀柔、延庆及张家口市建立联建联防联控机制。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承德累计关闭矿山家,压减矿权个,矿山修复62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32个,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见证承德保护生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巩固生态优势,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生态环境品质是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最公平的产品。随着生态文明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
“坚持全流域生态建设、全系统生态保护、全要素价值实现,让全市3.95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林草丰茂,让条河流岸绿水清,让紫塞大地的空气清新宜人,让19.4万亿元的自然资源资产转化增值,强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16日,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承德市委书记董晓宇代表市十四届委员会作的报告中提出,要以“三个植入”为抓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建设。
承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柴宝良说,要认真学习领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筑牢绿色之基,守护绿水青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已经为承德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更高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生态立法,做到依法治理、依法保护;坚持制度约束;加强联建联防联治。
——坚持以更高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存量提质、增量调优”,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有序增加林木蓄积量;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塞罕坝“二次创业”;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制定“碳达峰”时间表和“碳中和”路线图,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十四五”期间,承德将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生态治理修复、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四大工程,让山川林木更加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更加湛蓝,让河湖更加清澈,创造更多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奋力开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征程。(和合承德网记者周易海波李敏)
来源:文明承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zw/13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