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移民纪事传承百年的皮影戏
传承百年的皮影戏
郭景超
皮影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戏中“影人”是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纯朴粗犷,或细腻浪漫,或夸张幽默。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皮影戏上百年来深深扎根在林西这片热土上,延续发展经久不衰。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这朵艺术奇葩传到林西,现在已无从考究。普遍的说法是在清末林西建县前后,即清朝在开办巴林垦务的过程中传入的。据老一代皮影艺人回忆,印象中林西最早的皮影艺人是战喜顺,祖居翁牛特旗,民国初年来到林西。战喜顺不识字,唱留口影很拿手,几乎与影卷上相差无几。他终生以皮影为业,八十多岁还能唱小嗓儿,九十多岁去世。
早年影戏班,很多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战喜顺之子战世祥从小跟父亲一句一句地学唱皮影,业务精熟,吹打弹拉无一不能。唱武打戏影时能双手提线,口里唱着,两手各耍一组影人,不用回头就能从拉线上将片子准确地取下来,堪称一手绝活,他唱的影戏群众耳熟能详。“战世祥的影不用问,锁阳木阳天门阵,杨金花大夺印,卧龙岗劫仙阵。”此外,他还能唱“少西堂”“平六国”等多部皮影。
年,年仅14岁的少年皮影艺人尚明随同热河影班迁移赤峰。袁家班、白家班落脚林东。尚明另起炉灶,只身肩挑皮影担子来到林西县官地镇二段村干沟子,挖地窨子住下后,联系苏凤桐、董汉廷(兰州人,落脚到官地镇两棵树村)等皮影艺人组成尚家班,开始唱卷影。卷影与留口影不同,在演出过程中,不能随便填词增句,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加入某一情节,要严格按本唱。
尚家班很快便在二段落住脚。他们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几年的功夫唱遍了林西大街小巷、村村寨寨。
尚明祖居热河,生于年,年病逝。他从小在承德跟师傅学艺,打鼓、拿线、唱三花脸样样拿手,擅长搭台子唱高台影,在林西地区有很高知名度,人送绰号“活丑子”,也有人叫他“将杆王”。他能两手耍七根杆(一个影人三根杆),同时耍俩影人和一匹马是尚明拿手绝活。
苏凤桐是赤峰县西老府人,念过私塾,解放初期来到林西。也是个多面手,熟悉锣鼓经,主拉大弦,能唱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最精通的是武场,圈内人称“苏老五”。
尚家班还有一个叫齐发(落脚新城子镇小城子村)的皮影艺人,喇叭吹得那叫一个绝,能一直不停吹着双喇叭沿林西四面城墙走完一圈(四公里长)。
到伪满时期,尚家班的皮影戏声名远播,常年在内蒙古、辽宁一带巡演,十分红火。
林西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不含糊,啥热闹唱啥。伪满时期林西皮影戏班就有近二十个,活跃在林西城镇乡村。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解放初期,尚明将当时林西皮影艺人曾广祥、董汉廷、郝春生、李进廷、齐发、苏凤桐组成一个皮影班(除苏凤桐外皆为河北人),主要深入到林西各区、村去唱宣传影,也经常到锡林浩特、西乌旗、克旗、巴林右旗等周边地区巡回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巧儿》等现代皮影,也演出《白蛇传》《美人计》《宝龙山救驾》等传统皮影,深受群众欢迎。
年,人民影社成立,尚明被推选为社长,成员有白胜文、刘纪纲、郝春生、董汉廷、苏凤桐等人,常年坚持售票演出。同年,人民影社社长尚明代表林西县皮影艺人,参加了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召开的会议,观摩了其它影班的演出。年,林西皮影获原昭乌达盟颁发的奖旗一面。年,人民影社演出的现代皮影《余粮卖给国家》《老两口争上识字班》荣获原昭乌达盟演出二等奖和集体演出奖。
“文革”期间,林西皮影戏班受到冲击,部分影人、影剧被焚毁,许多皮影班子在“破四旧”时被解散。虽遭坎坷不幸,却始终没有磨灭林西老皮影艺人挚爱皮影艺术的执着之心。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明、苏凤桐等人又组织起了皮影班,主要活动在林西城郊及附近地区,是当时全县演出质量最高的影班。年夏,全县皮影会演,十几个影班参演,尚明、苏凤桐影班荣获第一名。
官地镇二段村是林西县有名的皮影村,这里皮影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三十年,至今村里还活跃着皮影戏班子。韩福从年开始跟师父尚明、苏凤桐学习影戏,如今已有四十年的时间了。现在他是村里皮影馆的馆长,也是12个皮影艺人的班主,现存影卷50多卷。
韩福从小喜欢热闹,嗓子好,好唱。上世纪70年代,二段村每逢正月办会,他都是独一无二的领会伞头。拜师以来,他刻苦学艺、潜心钻研,很好的传承了老一代皮影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他最拿手的是文生、文旦。唱《宝龙山》鲍彩文力杀四门一段,他曾独自一人连说带唱80分钟;唱《四平山》太后封官一段,他一人坐唱80分钟;他还一人扮演生、旦、净、末、丑五角,连续演出5小时,角色到位,演技逼真,令人拍案叫绝。管中窥豹,可见表演功底深厚。
年,师傅尚明去世一年后,韩福联合张家山、程义等6人组建了新戏班,出任班主。三十年来,韩家班每年演出《宝龙山》《杨家将》《蕉叶扇》《秦英征西》等剧目多部,年演出多场,每年农村春、秋汇影2个月以上。不仅唱遍林西,在赤峰、河北、辽宁等地也声名远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近年来,韩福的两个徒弟李军、于晓娟逐渐成长起来。韩家班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推陈出新,创作了《十领会》《家兄来访》等现代戏。伴随着古老的唱腔,新词新内容登上了皮影戏的舞台。
新林镇五星村是林西县另一个演出十分活跃的皮影村。夏季农闲时节,天刚一擦黑,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就热闹起来。伴随着铿锵急促、节奏明快的锣鼓声,一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皮影戏开场了,寂静了一天的小村响起了悠远辽阔的唱腔。
现年70岁的新林镇五星村皮影艺人王凤忆,祖居山东莱州府登州县,其祖父年迁徙到赤峰乌丹七棵树,给一于姓大户耪青,解放后落户到林西县新林镇七一村。王凤忆从小酷爱皮影艺术,十五岁时与居住在同村的老艺人王增辉学皮影。王增辉当时在村园子屋住,吹打弹拉唱都行,王凤忆就跟他学吹喇叭、拉胡、耍影。王增辉去世后,王凤忆把居住在官地镇二段村的皮影艺人苏凤桐、尚明请到五星村,拜师学习皮影戏,当时跟随苏凤桐、尚明学艺的还有王得、苏振东、于富有、苏建军等人。
在王凤忆的记忆中,与王增辉同期的大乌兰老艺人代师傅(名字不详)家喻户晓。代师傅为盲人,先说书,后唱影,绰号“一声脆”。他表演风格幽默诙谐,开场前,先上台冲观众打个眼罩,喊一声“上人了吗?”(因其盲人,这一动作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然后坐在将台上开始点兵。他唱《十层兵》十分拿手,唱词广为流传:
一队兵弓箭手听令放箭,
二队兵旗牌手手把刀擎,
三队兵三股叉叉挑日月,
四队兵四楞锏锏放光明,
五队兵五虎钩勾人落马,
六队兵小银枪密摆几层,
七队兵七星剑杀人见血,
八队兵压油锤捶打敌兵,
九队兵绊马索索人落马,
十队兵十埋伏寸步难行。
他演出的皮影主要有《四平山》《五凤山》《杨家将》《曹家将》等。
王凤忆现存影卷20余部。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皮影戏艺术上,与二段韩福等皮影艺人联手,每年种完地外出演出,秋收时返回。为使皮影戏艺术后继有人,他还吸收了苏军、孙景华做传承人。
年,韩福的二段村皮影戏班与王凤忆的五星村皮影戏班组成联合戏班。现在年轻人对皮影缺乏兴趣,三十年前收的两个弟子也都年近半百了,后继无人是戏班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皮影的未来,老艺人王凤忆满脸不舍与无奈。
编辑:刁建伟姚丽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jy/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