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二人转

  “热河二人转”在承德200年的流变、发展中,与各类曲艺形式互相影响,互相补益,不断丰富着自己,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还深受承德群众的喜爱,甚至有些曲调作为承德地区的民歌一直流传了下来。“热河二人转”原始状态曾属满族的艺术形式,后形成于道光年间,流行于承德一带,它受戏曲、“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发展的影响,分衍出承德所独有的“热河五音大鼓”(坐唱),在吸收了“莲花落”、 “蒙古书”、“汉族地秧歌”、“座腔”、“热河五音大鼓”后,衍化出以“热河五音大鼓”为基础的“热河二人转”。随着清朝的衰败,“热河二人转”这种原本为满民族自娱性的艺术逐渐走向民间,其声腔的地域专一性使它得以在热河一带迅速普及开来。热河二人转不仅曲目繁多,而且有自己技艺高超的艺人及过硬的“骨头戏”。承德这个当时以满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作为养育热河二人转的土地,从各个方面给了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得以茁壮成长。直至今天,热河二人转艺术还在承德流传。另据承德地区1979年民歌集成工作证实,热河二人转中许多段子已作为民歌,在承德境内及周边地区广为传唱。笔者将热河二人转与承德的凌河大鼓、子弟书、八角鼓、木板大鼓、京韵大鼓、单弦等曲艺形式从时空、曲例、语言及声腔等多方面做过比较,在1997年于贵阳召开的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如果把东北二人转、凌河大鼓、热河二人转与北京琴书和单弦的时空及各自的发展状况拉成一条直线,就会很容易地发现热河二人转所处的中心位置”,这一点在陈巅先生所撰《“黑土地”中的热河蹦蹦戏艺迹略述》一文里再次得到了补充,他说:“久占黑龙江蹦蹦戏苑中的著名艺人傅金财,也是来自热河原来唱莲花落的一位佼佼者。”据此可以说,当今红遍我国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是在150年前从承德艺人带去的“热河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jy/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