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雕刻家马荣让人民币微笑着走向世界

作者:微尘

成为雕刻师要耐得十年苦

钦佩师傅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马荣从小酷爱美术,16岁那年,她考入了北京国营厂技校美术班,厂也就是当年的北京印钞厂,在外人眼里十分神秘。

有一次,美术班安排了一堂特殊的“课外课”,参观制作人民币核心部门———雕刻设计室。在马荣心里,人民币雕刻设计十分神秘。参观那天,她心情非常激动,走进高大宽敞的设计室,只见雕刻师们身穿长袍,手握放大镜,一个个神情专注。他们在钢板上雕刻出的作品更让人叹为观止,雕刻师们在保密状态下从事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这些雕刻师在马荣眼里是那样的高大,马荣默默地立下志向:她将来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在印钞厂学习期间,师傅告诫马荣,雕刻专业难度非常高,培养一个合格的雕刻师,至少需要十年工夫。想在这个专业有所成就,首先要固守内心的宁静,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还要有创新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有些同学耐不住寂寞,入学不久就退了学。为了心中的梦想,马荣默默坚持着。

年3月1日,马荣正式开始手工钢凹版雕刻的学习,她的师傅是专家级装饰雕刻师、我国第一位女雕刻家赵亚芸。赵亚芸对徒弟非常严厉,她知道雕刻最忌浮躁,那时马荣和同学们都很年轻,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为了磨炼他们的性格,每次开始工作前,师傅都要在每人面前摆一杯水,让他们静静地观察水杯里的水,体会那种静若止水的境界。沉下心后,才让他们练习雕刻基本功。

马荣记得很清楚,她的第一次作业是在纸上练习临摹彩色水印的花纹,师傅要求刻一小段转一下版,再刻一小段,再转一下版,这样看起来比较圆润。马荣比较心急,刻一长段线后再转版,刻出来的比较粗糙。师傅一看,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马荣一通,说马荣图省事,怕麻烦,没有静下心来。那次作业,马荣一连画了三次,师傅才让她过了关。

雕刻基本功马荣练了3年,年,师傅接到第四套人民币10元券正面装饰的任务,师傅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块实验版,同时,她把她的另一个想法告诉马荣,通过马荣的理解也做一块实验版,一个半月后,马荣和师傅完成了各自的实验版,师傅把两块版的优点综合起来,完成了她的正式版的雕刻任务。

这次共同创作,马荣在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艺类的东西,更学到了师傅追求完美、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马荣有一把视如珍宝的雕刻刀,棕红色的刀把,半圆形的正面由于无数次使用被手掌磨得油光,刀把的背面刻着一个“沈”字,这是第一位使用者的姓氏,刀传到马荣这里,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如今,这把刀已经成为马荣的传家宝,有空她就会捧着这把刀凝视一番,爱不释手。

上世纪80年代,辞职下海的人很多,既有绘画、设计功底,又掌握雕刻、制版技艺的人受到欢迎,马荣的同行纷纷辞职、下海,同期进入设计室的人所剩无几。马荣的油画作品当时成为法国收藏家追逐的目标,有不少亲友劝马荣转行,但马荣认为,钞票上的人像雕刻代表着国家形象,还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职业价值的吗?

马荣不但选择了坚守,还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完成了文字、装饰的雕刻学习。由于专业成绩突出,马荣被推荐提前进入人像雕刻的学习,在雕刻界前辈吴彭越、宋广增、苏席华的教导下,马荣步入了向往已久的人像雕刻之路。年,在国外钞票人像雕刻任务中,马荣的作品夺得第一名,并被正式选用,这对她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在第五套人民币雕刻中夺冠

愿为人民币国际化尽一份力

年,马荣迎来了雕刻生涯的重要转折———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主席肖像原版雕刻进入攻关阶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头像首次独立成为人民币的正面主景,印钞系统组织了多位雕刻师进行竞争性创作,其中包括马荣。

接到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主席肖像原版雕刻任务后,马荣十分兴奋。两套人民币印制之间周期很长,往往要等十几年,对雕刻师而言,可能一辈子也赶不上几次。为了探索凹版雕刻人像新型印刷工艺的规律,马荣决定同时雕刻两块钢板,这也意味着马荣要比别人多出一倍的工作量。

攻关的三个月里,马荣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早上倒好的一杯开水,放到傍晚却一口没喝。工作中,她发现常年影响印钞质量的滋墨现象,可以通过雕刻版纹间隔线的方法,控制油墨流动性,提高钞票印刷质量,虽然这样做会增加工作量,但马荣觉得创作一种高质量的雕刻作品更重要。

经过三个月艰辛创作,马荣的人像雕刻作品最终夺冠,并分别应用于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和5元、1元人民币上。马荣首次提出并实施用雕刻版纹间隔线的方法,来控制油墨流动解决印刷适性问题,形成了新的工艺标准。

年,马荣进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设计制版中心,这里精英云集。也是这一年,新组建的制版中心引进改造了钞票原版制作工艺,原版雕刻也随之改革,进入了计算机时代。

不能在时代的发展面前逃避,更不能让人民币雕刻水平的国际声誉受损,马荣不惑之年从零开始,自费购买了当时价格昂贵的电脑,在家自学图形软件操作,单位引进先进专业软件后,马荣已经可以从容应对计算机这个“新事物”了。学习手工凹版雕刻马荣用了十年,学习计算机凹版雕刻,马荣用了不到两年。其实,技艺的精华并非依附在工具之上,仍需平时的功力做支点。掌握了计算机制版规律后,马荣找到了手工雕刻时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工具的改变事实上是为雕刻师的创作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解放和激发。年11月,第一张全数字化雕刻技术的百元钞票从凹版印钞机中诞生,并随后投入使用,这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土豪金”百元钞票。

年9月,马荣受意大利国际雕刻师学院邀请,前去授课。年前,意大利人发明了雕刻金属凹版印刷法。年前,中国从国外引入了雕刻凹版印钞工艺。作为中国一名普通的女雕刻师,能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讲述中国钞票蕴含的东方文化,马荣感到使命重大而且光荣。在意大利授课期间,马荣和世界各国的同行探讨交流金属凹版的手工雕刻技术精髓,还获得国际钞票设计师协会颁发的“雕刻凹印终身成就奖”。

在讲课过程中,马荣向外国同行展示了用全数字化雕刻技术制作出的新版第五套百元钞票,向他们讲解这套人民币的防伪特点,钞票能看到点与线交织产生的特殊反光,宛如浮雕,用手指触摸,还有凹凸感,同行们都为中国印钞技术的先进水平赞叹不已。

目前,我国仅有十几人从事人民币凹版雕刻工作,马荣属于第四代人民币凹版雕刻师。让马荣自豪的是,她年创作的毛主席肖像原版雕刻钢板,被作为国宝级的物品进行特级保护,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邀请马荣做节目,首次向世人公开了那块神秘而宝贵的毛主席肖像原版雕刻钢板。

与先生是一对雕刻伉俪

生活中也使用移动支付

马荣和丈夫孔维云当年一起考入北京厂技校学美术,丈夫当年阳光帅气,水粉画画得很好。集体外出郊游、写生时,孔维云处处照顾马荣,马荣也非常享受他对自己的呵护。就这样,马荣和孔维云建立了恋爱关系。从美术班出来后,两人一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一起相伴走过了近40年的钞票雕刻之路。

年,孔维云在人民币设计大师刘延年的指导下,进行人民币素描创作,在图案技法、素描能力和钞票凹版雕刻创作等方面提高很快,学艺两年后,他的雕刻作品“承德普乐寺”被前辈们称赞“有鞠文俊先生的遗风”。我们平常使用的1元人民币背面的西湖三潭印月图案,也出自孔维云之手。

从事雕刻事业须放弃私利,远离尘嚣,还要承受其他行业体会不到的寂寞。苦闷时,马荣和丈夫互相勉励,坚守着心底的那份宁静与淡泊,保持着不懈的雕刻创作激情。很多时候,两人事业、生活是不分的。做雕刻他们感觉白天8个小时根本不够用,晚上又在各自的房间继续学习、工作。累了,马荣给丈夫做个宵夜,丈夫给马荣削个苹果,彼此在业务上探讨一下。尤其是进入计算机时代后,两人在电脑方面更是互相帮助。

生活中,马荣和人民币防伪的故事还有很多。马荣鉴别人民币的真伪,用手触摸一下钞票上面主席肖像的凹凸感就能辨识出来。有一次,她到路边超市买东西,有位外地来的大娘用百元钞票买东西后,售货员找给她70多元,其中有张50元面值的钞票。老大娘拿着钞票在光亮处照来照去,可能那张钞票被水洗过,币纸很薄,老大娘很不放心,马荣走过去帮她辨别一下,马荣触摸了一下钞票上的主席肖像,凭借上面的凹凸感知道钞票是真的。老大娘还有些不相信,马荣掏出一张50元面值的钞票和她交换,她才放心地走了。

现在,移动支付全面覆盖了生活,马荣也会用手机支付,享受移动支付的快捷、方便。可能是这么多年来与钞票凹版雕刻打交道的缘故吧,马荣对使用人民币有很深的情结,平时兜里总放几张人民币。马荣和丈夫很喜欢收藏人民币,从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币都有藏品。虽然对钞票有股特殊的热爱,但马荣不拒绝新生事物。手机里也有支付宝APP,有时也扫码结账,体会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的神奇。

年8月30日,中央人民银行又发行了年新版第五套人民币,马荣第一时间收集了一套,摩挲着钞币上凹凸有致由她雕刻的伟人肖像,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社会进步神速,对人民币雕刻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创新无止境,马荣希望今后还能参与新版人民币的雕刻创作任务。(来源:hxngzzs.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zw/12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