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家亲帝都北京与周边政区的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城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的11个地市,共2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亿多。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纵观历史,帝都时代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始终在一体化”的行政区划系统中运转,京津冀一体化历史演进呈现出一些规律。为此,“河北档案”将分三个篇幅予以发布,为现实提供史料参考。
近年来,京津冀等地持续出现重度雾霾,空气污染严重
北京城市规模的空前膨胀以及“城市病”的日益严重,促使“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相关各方未来也将经历漫长的以行政区划为壁垒的利益博弈。尽管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迥然不同,区域一体化也只是今人的概念,但在如何处理相邻政区之间的关系方面,近千年来北京作为首都或陪都、清代天津在海河流域崛起以及两地与直隶(河北)省之间屡次分合的演变过程,为此提供了颇有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
从辽南京时代算起,历史上的北京基本连续地保持首都(或陪都)地位已达千年以上,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源远流长的京津冀之间的分合关系。帝都时代作为政治中心的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市范围仅限于城墙之内,至多扩展到城门附近的关厢地区。以行政区域划分与政府机构设置为显著标志的管理系统,并未导致国都与周边政区的分离。换言之,它们在数百年间始终保持着行政关系上的“一体化”。
元大都地形图
辽代以海河一线与北宋分界,自此以北至长城沿线,东至渤海湾、西抵太行山麓,设置了以陪都南京为治所、环绕在城市周边的南京道。南京道下辖同驻一城的析津府,还有以今河北卢龙为治所的平州。金朝据有淮河以北地区,以中都城为治所的中都路,范围与辽代的南京道大体一致。再加上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以及西京路东部、北京路南部诸州县,与当代京津冀三省市所辖区域相当。到元代,中书省管辖黄河以西、以北直至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带的广阔地区,下辖的大都路驻在大都城,今河北省的其它区域分属上都、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等路所辖。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首都所在的“点状”城市及其周边由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八府构成的“片状”省级政区,都在“京师”统辖之下。驻在京城的顺天府所辖地域与元代大都路相仿,北京因此亦称“京师顺天府”。清代以原“京师八府”所属区域与长城以北新设的承德府、口北三厅组成直隶省,当代河北省的基本轮廓即直接承袭于此。
顺天府地图
顺治十八年()直隶总督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康熙八年()直隶巡抚、雍正二年()直隶总督驻保定,此地始为直隶省会。与北京相比,天津的崛起要明显滞后。这里扼守着漕运咽喉与海河出口,在元朝是河间路所属的海津镇,明永乐二年()筑城置戍,次年设天津三卫。清雍正三年()改置天津州,九年()升为天津府,治所在天津县(今天津市)。晚清天津崛起为华北最大的商港,咸丰十年十二月(年1月)设三口通商大臣。同治九年()以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多驻天津,冬季才回到保定。进入民国,天津继续作为直隶(河北)省会。
洋务运动后迅速发展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
综合清代之前国家政治中心与周边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其演变过程可知,其间存在以首都(或陪都)为治所、管辖若干州县的路、府(辽代的“道”只涉及海河以北地区,可以置而不论)的现象,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未上升为国家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金代以中都城为治所的中都路虽是国家的第一级政区,但在今天的京津冀三省市范围内,同时却有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北京路、西京路等与之相互制衡,不致形成首都地区一家独大的局面。元代的大都路是中书省所辖诸路之一,明代顺天府是“京师八府”之一,清代顺天府也是直隶省诸府之一,它们都是省级之下的第二级政区。这样,自然不会出现类似当代北京与天津两直辖市被河北省包围、三个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域既交错拥挤又彼此分隔的现象,这个区域内的行政区划系统长期在“一体化”的格局中正常运转。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ys/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