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日本鬼子在承德做的事我们不能忘
八十年前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然后侵占承德,占领热河全境的悲惨历史。小编收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告诫同胞不能忘记历史,警惕日本的魔爪又在伸向我国的领土!
(.3.日军渡过滦河,进犯热河省。)
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并于年3月扶持溥仪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年2月21日,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集军政于一身的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吓破了胆,于3月4日凌晨由承德弃城逃跑,几小时后,日军先头部队人于当天上午10时占领承德。汤玉麟统帅的数万大军却溃败于日寇的骑,几乎没有交火就丢了热河首府承德。
年3月4日,日本人浩浩荡荡的开进承德的一刻,从照片上看是沿城关门的宫墙进入德汇门,大家可以发现德汇门的城楼上还有“天下为公”的题字.这是奉系军阀“易帜”的标志。当时的汤玉麟毫无抵抗的就仓皇而逃了,把热河白白送给了日本人。
日军占领了热河省政府(热河都统公署),民国政府的办公机构的牌子尚未摘除。街上已被迫“易帜”,挂上了日本国旗和伪满洲国国旗。日军侵占承德后,侵占了避暑山庄,将其变为它的兵营。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司令部、西南防卫区司令部、日本宪兵队、部队、陆军医院等都曾设在这里。图片显示避暑山庄德汇门上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已被抹去,门外修建了碉堡。避暑山庄德汇门上出现了日军的标语“共同共荣”。避暑山庄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场所,后被焚毁。年3月,日军另一师团向古北口进攻,驻古北口的东北军王以哲部曾往抵抗,但节节败退,3月11日,古北口被日军占领。至此热河省全境都被日军占领。日本鬼子统治热河十三年,承德被划入伪“满洲国”,割裂与民国的关系。推行奴化教育,强迫学习日语。
承德街是伪满洲国热河省公署所在地。日本占领军强令街上挂日本国旗和伪满洲国国旗。这张照片显示的是承德市西大街三道牌楼附近的情景。
(日本占领军在承德的一座山顶上,虎视眈眈的盯着承德市区。)日本占领军非法在承德设立的所谓“领事馆”。日本占领军设在承德的关东军特务机关。日本侵略者把这里作为镇压反满抗日的司法审判中心。水泉沟变成了日寇屠杀抗日人民的刑场,“万人坑”由此而得名。(日本占领军施行的残酷、野蛮的集家并屯政策---人圈“部落”)
日本鬼子在长城线上搞了“千里无人区”。东起山海关西的九门口,西抵独石口以北的老丈坝,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余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无住禁作”地带,即不准住人,不准耕作,实行彻底杀光、烧光、抢光的区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二是“集团部落”,即修建有围墙,有武装看守,没有任何行动自由的“人圈”;三是“无住禁作和集团部落”之间的“禁住不禁作”地带,一般在“人圈”的3—5里之内。白天可以在这里耕作,夜晚必须回到“人圈”中居住。承德是千里无人区的“核心区”。
千里无人区是日本帝国主义用刺刀、枪炮,甚至细菌、毒气、气球毒气弹、活体实验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制造出来的大屠杀事件;是以日本关东军为主,在日本华北方面军、伪满洲军、伪蒙疆军配合下,推行的一项最残酷、野蛮的集家并屯政策。
承德万人坑遗址
据史料记载:“在热河“无人区”,被日寇杀害的抗日军民的人数达26万多人,死在承德监狱的达3万多人……。日本鬼子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承德佟山公园拍摄的日本鬼子修建的碉堡,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苏联红军解放热河死难烈士纪念碑)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红军(年8月19日进入承德)和八路军一起摧垮了日伪政权。胜利喜讯鼓舞了各地抗日军民,苏联红军和冀热辽军区各路部队进抵承德后,得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围据点、拆“人圈”,接收伪政权,迎来了承德的全境光复。年10月14日,热河省民主政府在承德宣告成立。
附录:抗日歌曲《忘不了》安波填词劫夫曲(年)
1、忘不了滦河的流水流潺潺,流不尽的仇来流不尽的冤,仇恨堆积如山厚,眼泪把铁石也滴穿。2、忘不了十四年前那一天,日本鬼子强把热河来占,杀人防火如虎狼,热河的人民受熬煎。3、腥风血雨洒在人间,从此后热河没有晴天,人人都说地狱里苦,亡国奴的滋味更凄惨。4、汗水淋淋浇稻田,糟糠豆饼自己来咽;大捆的棉花送进了火药库,老人孩子风里雪里冷战战。5、老爷爷冻死在大路旁,半尺的孝布也不能穿,有心买布尽孝道,抓进了监牢拷打成经济犯。6、熊熊的大火烧红了天,爷爷留下的庄园化成了烟,刺刀鞭子一起落,赶进了牢笼活人圈。7、想不到活人圈里没住几天,强拉着迁民苦难言,白天做苦工累的我筋骨酸,夜黑里躺在那水草滩。8、打掉了门牙肚里咽,汉奸特务来诈钱,半句怨言一条命,叫你死得尸骨不周全。9、忘不了水泉沟边鲜血红,忘不了为国牺牲的众英雄,英雄肝胆照千古,英雄的英魂唤醒了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ys/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