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第四十七回民间技艺精非遗

来源:燕赵传奇

声明:致力于新闻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前几回咱们行走河北大地,听过了地道的家乡戏,说过了悠悠曲苑情,一曲压轴的河北梆子高亢悲凉,唱不尽戏曲文化的百年风雨、苦辣酸甜。这一回,我们要寻找的依然是祖辈相传的文化遗产,它们看似无影无迹,但却穿越千年岁月,用独具一格的老手艺营造出艺术的生活,沉淀出生活的艺术。河北大地上有哪些能工巧匠,带来怎样的独门绝技,如何代代相传,又留下怎样传奇的老故事?

燕赵大地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千百年来,咱们河北人不仅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都城、城垣、寺院、庙祠、佛塔、桥梁、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非遗,这个词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很多人对它却是一知半解,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老祖宗给留给我们的,“非物质”说明它可能是一门手艺、也可能是一项民俗活动,一种表演、一套礼仪、甚至还可能是口口相传的老故事,它是古往今来一辈辈传下来的,现在还可能存在于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河北,常山战鼓、井陉拉花、沧州武术、蔚县剪纸,都是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白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老辈人的活生活、活思想,它最大的特点是“烟火味”,一定是要存在于咱老百姓吃穿住行、喜怒哀乐的寻常日子里,要有鼻祖,有传人,有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

不过呢,咱们祖先传下的东西很多,到底哪些才能认定为“非遗”,受到特别保护呢?

现在,认定非遗的标准是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一百年,怎么传承呢,可能是传给后代、也可能是收徒弟传、或者是开设学堂传授的。这门技艺到底是怎么传的,要有比较清晰的谱系,要能够说的清楚你师傅是谁,师傅的师傅又是谁,就像京剧的马派、程派、梅派一样,有明确记载、公众认可的传承人。

非物质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普查搜索,启动一揽子保护工程。截至目前,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剪纸等2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年,我省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有项,省级非遗有多项,市县级的非遗上千项。

话说回来,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的非遗文化最多,但是,有一些还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足够的保护。譬如以中国赵州桥和永通桥为代表的传统石拱桥建造技艺,它曾经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艺术,其中所蕴含着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科学技术、几何运算等智慧,独一无二。再有战国时期赵国、楚国等艺术家用编钟、编磬演奏的古乐黄钟大吕,那是中国最辉煌的高雅音乐经典。可惜,如今只留下那些编钟编磬作为古董陈列在博物馆内,而敲击这些古董的音乐技艺,基本已经失传。还有,传承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月饼模子制作技艺,如今也失传了,实在令人遗憾。在咱们河北,也有很多这样的凝聚着先人智慧的老手艺,它们生存状况又怎么样呢?

邺城三台,曹公藏墨怎样留字史书?

墨比黄金,河北制造如何独领风骚?

我在讲皇家系列的时候,讲过曹操的邺城三台,关于邺城三台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想当年,陆云给他的哥哥陆机写信说,有一天上三台,发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了曹操在三台收藏书法用墨的情况,说冰井台有好几口井,深十五丈,专门用来藏冰和石墨。据曹植说,其中的墨,出自青松烟。曹操三台收藏的墨,就是书法用的文房四宝之一的墨。

邺城三台遗址

咱们河北制墨历史悠久,制墨技艺高超,魏晋隋唐时期,易水墨和真定墨,在文化圈里鼎鼎大名。

南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强调书法用具“剡纸易墨,心圆管直”。这里提到的易墨就是咱们河北制造。那时候文房四宝中,可是没有徽墨,只有我们河北的易墨啊。

唐末五代时期的易水人(今河北易县)奚庭圭是造墨高手,这门手艺是他们家祖传,从他爷爷奚鼐那辈就相当有名,奚家造的墨表面有光气,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很有专利保护意识。唐朝末年,奚氏家族从易县迁居到安徽歙县,把造墨技艺传到安徽。

从这段故事里我们知道,号称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业内顶级高手原来是来自河北的技师。

因为奚氏墨质坚如玉,胶质好,成为墨中上品,也成了南唐皇帝的心头大爱,他常常拿奚墨当成奖品,赏赐群臣。有一次,一高兴,他还给技师奚庭圭赐了姓,让他随自己姓李,这在古代可是一个至高的荣誉,从此以后,奚庭圭就成了李廷圭。

宋太祖之后,皇帝写诏书都用奚氏墨,每年安徽的歙州要向朝廷进贡一千斤墨,当时市场上很难买到奚墨。宋仁宗庆历年间,一枚奚墨能卖到一万钱。宋徽宗宣和年间,奚墨价格进一步扶摇直上,堪比黄金。由此可见奚家制墨也就是后来的李家制墨的品牌价值。如果那时候搞一次评比,易州的李廷圭肯定是毫无争议的国家级工艺大师。

除了李廷圭,在河北还出了一位制墨工艺大师,他是谁呢?

当时,河北真定是全国著名的制墨产地,真定有一位叫张滋的制墨高人,他的墨“善和墨,色光黳,胶法精绝”,口碑甚至超过迁居歙县的李廷珪。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竞相购买“张滋牌”的墨,有的甚至囤积大量货品。在北宋末期,开封大观库里就存着数万斤张滋的墨。

张滋以后,真定制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北宋中期,一个叫陈赡的真定人遇到一位高人,掌握了独特的“和胶法”,利用山里的松树烧制炭黑,称为松烟墨。这种方法制出来的墨,放在砚台里,能够保持湿润。这个工艺相当先进,有科技含量,很受追捧,在北宋末宣和年间,真定陈赡家的墨每斤能卖到五万钱。真定名墨,成为北宋文坛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真定制墨,成为那个时代最兴旺的文化产业。

除了舞文“弄墨”,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中,咱们勤劳智慧的祖先还积累了很多“有文化”的手工技艺。这些老手艺,经由岁岁年年,代代相传,成了咱们河北人祖传的绝活,这些个独门绝技都有什么呢?

民间雕塑、冶铁、青铜器铸造等等都有咱河北人高超的技艺。下面咱们逐一盘点。

我国在距今年前就进入了青铜时代,河北是中国青铜器文化最丰厚的地区之一,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商代河北地区的青铜器数量多质量优,能和殷墟的青铜器媲美。如果您有机会到台湾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一件咱们河北辛集出土的商代青铜卣,铸造精美,纹饰华丽;藁城台西和正定新城铺、平山县西关、邢台等地也都先后出土了商代青铜礼器,个个造型飘逸,工艺精良,有的上面刻有“赓”、“娀”氏、邢等族姓,这对研究商代河北奴隶主贵族谱系提供了很直接的资料,都是河北青铜铸造技艺的代表。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型青铜编钟、中山国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双翼神兽、夔龙饰铜方壶、还有那些令世界惊艳不已的铁足大铜鼎、都展现了咱们河北独有的金属加工绝技。

战国中山国的错金四龙四凤铜方案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传统的金属加工、镶嵌的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是谁推动了这项技艺提升呢?中山靖王刘胜可谓是推波助澜者,这个官二代生活极度奢华,享乐至上,特别喜欢奢侈品,在满城汉墓出土大量鎏金、错金银、镶嵌宝石的青铜器,工艺之高超精美,让人叹为观止!以长信宫灯为例,这件文物不仅拥有精美绝伦的外观,还巧妙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能够让灯中的烟气自动排出去,刘胜酗酒玩乐的时候用的十八面镶嵌绿松石骰子,是货真价实的宝石做的,鎏金嵌字,贵气逼人,在骰子家族,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铸铜冶铁,河北工匠如何领时代先风?

酿酒烧瓷,燕赵古风怎样开工艺先河?

在石家庄市和承德都曾出土郭战国的铸铁䦆头和其他农具,这说明在战国时期,河北工匠们就掌握了钢铁铸造和锻造技艺,造兵器,做农具,生意很忙,技法就是咱们在影视剧里常见的,用蘸火把钢铁烧得通红,然后反复锤炼。

西汉的时候,朝廷在河北井陉、平山、满城等地都设置铁官,管理冶铁手工业。北朝时期的邺城附近,还设置水冶,利用泉水鼓动风箱,吹旺炉火,当时皇亲还派贴身近臣仆射高隆之到这里掌管兵器制造。史书里面记载说,在邺城,有一个叫綦母怀文的工匠用灌钢制造了一把大钢刀,叫“宿铁刀”,这刀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用有弹性的铁做刀脊,用刚性很强的钢做刀刃,放五种牲畜的尿淬火,再掺上五种牲口的油脂打磨,一道道复杂又考究的工艺之后,寒光凛凛、锋利无比的宝刀就出炉了,这种刀号称“斩甲过三十札”,的确算得上无敌神器。

说起铸铜的技艺,现存于真定隆兴寺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萨足以说明咱们河北工匠的水准。这尊北宋的铸铜佛造像高22.28米,从高度上在中世纪无人能及,42只手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大中见细,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再说陶艺,两汉时期的河北古墓中出土了许多造型各异的高大陶楼,这些为死人烧制的明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河北陶艺已经很成熟了。

战国时期赵国中山国的酿酒技艺、玉器加工技术、桑蚕丝纺织技术,在各诸侯国也是遥遥领先,引领风尚。

燕赵中山善酿酒、好饮酒的民风,也促进了酒器的创新和发展,当时流行的酒器又金属和陶瓷两种。曹魏以来,河北的邺城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先后在襄国(今邢台)和邺城(今临漳邺镇)建都,邺城成为六朝帝王之都,帝王贵胄、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带动了河北中南部手工业的技术进步。

燕赵大地京畿之地的地理位置、太行山丰富的瓷土资源还成就了太行山四大瓷窑文化,其中定瓷的传统烧制技艺,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传统技艺也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井陉窑和邢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也陆续列入市县非遗名录。在定窑、磁州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刘立忠为代表的传统瓷窑技艺传承人,推陈出新,让古老的河北瓷窑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了新的光彩!

这正是:

燕赵技艺创辉煌,青铜冶铁写华章。

真定神墨易水砚,中山名酒万古香。

(梁勇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ly/8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