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阶和服饰是怎样搭配的呢
清朝是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文武官阶名称是什么?服饰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清代文官百官,文官分大夫、郎和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附、骑尉和校尉四种。
文官中大夫指五品以上官员,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曾祖、祖、父均可得封。正二品曰资政大夫,从二品曰通政大夫,祖、父均可得封。正三品曰通议大夫,从三品曰中议大夫,祖、父均可得封,正四品曰中宪大夫,从四品曰朝议大夫,父可得封。正五品曰奉政大夫,从五品曰泰直大夫,父可得封。
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其中正六品曰承德郎,从六品曰儒林郎,父可得封。正七品曰文林郎,从七品曰征仕郎,父可得封。正八品曰修职郎,父可视情得封。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从八品曰修职佐郎,正从九品皆曰登仕佐郎,父可视情得封。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曰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相当。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正一品曰建威将军,从一品曰振威将军,正二品曰武显将军,从二品曰武功将军。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员,正三品曰武义都尉,从三品曰武翼都尉,正四品曰昭武都尉,从四品曰宣武都尉。骑尉为正五品至从七品官员,正五品曰武德骑尉,从五品曰武德佐骑尉,正六品曰武略骑尉,从六品曰武略佐骑尉,正七品曰武信骑尉,从七品曰武信佐骑尉。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正八品曰奋武校尉,从八品曰奋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从九品曰修武佐校尉。
俗话说,封官加爵。高官加爵位。清封爵分王爵和世爵两种。王爵也称显爵,用于宗室贵族,世爵也称民世爵,用于功臣勋将。
王爵在清初分为五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乾隆时又分为十四等,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和硕、多罗、固山分别为满语一方、一角和旗,表示封藩的意思。贝勒为管理众人、贝子为天生贵族之意。公以下四个等阶的将军,分别相当于一、二、三、四品官职。
王爵有功封和恩封之别。功封即有军功勋劳而封,可以代代按原爵世袭,恩封即降袭爵位,如亲王后代可逐代降一等爵位承袭,至镇国公这一爵位便不再降袭,可代代世袭镇国公爵位。
世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另有四职,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世爵中的子、男视为正一品官职,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清代封爵除用于皇族外,为了加强与蒙古各部联盟,清加封了蒙古异姓王和贝子、公、台吉等爵号,这是清代蒙古王公贵族由来。
至于汉族中文臣武将,作为笼络手段,选择效忠清王朝的人,给予相应的爵位,如清初对吴三桂等人封王,不过是利用降清的权宜之计,封爵不久即行撤藩。
清代官位对应着官服。官服分为朝服和吉服,朝服即上朝之服,为大领,箭袖、捻襟,衣外还有长袍披之。
皇帝新装是明黄色,俗称龙袍。官员呈蓝青色,俗称绣袍。图案除云龙之外,还有帝王专用纹样的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粉米、藻、火、宗彝、鲅、黼。
皇帝除朝服之外,便服叫衮服,是对襟、过膝平袖的长褂,两肩前后各饰正面五爪金龙四团,两肩也有日、月二章,前后有万寿的筹纹,是罩在龙袍外面穿的。
官员上朝要穿补服即朝服,就是前后带补子外褂。补子分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以鸟兽作为品级的微识。清朝《会典》规定,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鹡鸰,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子,四品为琥,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他们的吉服为蟒袍,蓝石特色,以蟒为纹饰,也称花衣。遇宫廷大典庆贺,百官皆穿此服。以示吉祥如意。
还要顶戴花翎,来区分品标志。即用不同颜色宝石及金属镶嵌冠顶。官一品为红宝石顶,二品为红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石,六品为砗碳石,七品为素金石,八品为阴文镂花金顶,九品为阳文镂花金顶。清代等阶森严,即看服饰又看官阶,认错官阶,穿错服饰,麻烦就大了,吃不了就兜着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jy/1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