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零碳路线图河北省
零碳路线图——河北省
零碳工厂精心梳理了各省市近零碳排放区的相关政策和建设路径,今天我们推出零碳路线图-河北省。
零碳路线图
“近零碳排放区”是一个需要政策引领、方案指导、产业协调、企业配合、金融托举的综合性复杂方案。“近零碳排放区”并不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通过工艺升级、能源替代、碳排放交易等技术与金融手段,实现碳排放的削减与中和,接近近零碳状态。
“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尚无先例可循,但在“双碳”背景下将会是未来各省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将有力促进省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5河北省
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坚决整治农村散煤,大力推广新能源,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提升。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河北省省委书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先立后破,防止运动式“减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变革,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河北贡献。约型机关和公共机构创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河北省省长
河北省发展概况
河北省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年前三季度全省GDP核算结果,全省生产总值亿元、增长6.5%左右。根据河北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工作报告,河北省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轨道。清洁取暖累计改造量占全国50%以上,全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下降15.3%;压减地下水超采量8.8亿立方米,完成生态补水60.6亿立方米、营造林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2.3万亩;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8%。尽管如此,河北省的绿色低碳发展压力依然不小。
1.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河北是全国钢铁大省,从经济规模上可以看出,河北省的产业布局,主要还是依托第二产业,而且各个城市的结构体系也较为单一,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整体经济体量的可扩展空间十分巨大。河北具有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钢铁、水泥、化工等企业实力明显,这些企业在贡献较高的经济数字的同时,其污染效应同样显著。根据河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工业源普查对象数据居前三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43%左右。
2.需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河北在绿色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各项经费投入占比不足等问题凸显,影响了绿色技术的推广。年,河北省开始实施碳普惠试点工作,计划在石家庄、保定等5个城市推广示范,重点搭建碳普惠技术支撑平台,主要目的是采用市场化手段,借助碳积分、碳信用卡等普惠金融衍生工具,实现碳排放交易权在不同企业发挥积极作用。截至年,现代绿色技术以及碳交易市场,在河北省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模体系,距离该省排污控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河北省低碳政策演进
实施建议
基于河北省产业布局实情,本文以企业为例讨论如何实现近零碳排放。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碳中和愿景、发展碳中和技术的主体。随着我国“”近零碳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不再只是环保者的呼吁和污染企业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成为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之一。
1.主动响应近零碳。就企业内部发展而言,主动采取低碳战略有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双碳情境涌现出新的商业机会,采取主动态势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新的商业情境中提前布局,取得明显的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即便没有涉足新的增长情境,采纳低碳发展战略的业在已有专业领域内,将通过早期的低碳实践积累大量的技术和组织经验,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耗能,最终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
2.自身碳排放量摸底。碳中和是通过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结合内部效率措施以及支持外部减排和抵消项目将碳排放量减少到零来实现的。因此,实现碳中和首要的是明确企业当下的碳排放情况。根据碳排放的摸底,企业可以发现碳足迹的热点汇集在何处,便于决策制定与应对。
3.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企业低碳和零碳技术的应用,如加大照明、制冷等节能技术产品的应用,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低碳改造,提高新建筑的绿色标准,鼓励建筑领域清洁、低碳电力和天然气的使用等,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增长,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降低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
双碳大家谈
1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委书记钱三雄
要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速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加大工业压煤和清洁能源替代力度,建立农村地区清洁取暖长效机制,全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政协副主席张富民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3全国人大代表、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大力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我省应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在项目谋划、用地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对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优先按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案例推荐
1河钢集团
(一)背景
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河钢以“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为愿景。目前,河钢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海洋工程、建筑桥梁用钢领军企业,在MPI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获“竞争力极强”最高评级。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河钢集团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大力推动企业由节能减排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年3月,在业内率先发布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今年3月,又发布了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明确了“6+2”低碳技术路径,即实施铁素资源优化、流程优化重构、系统能效提升等六大降碳路径,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和企业碳数据管理两大平台,到年实现碳中和总体目标。
(二)低碳路径
1.锚定“双碳”目标,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年3月2日,河钢召开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发布会,现场发布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发展目标和“6+2”低碳技术路径。
(1)携手著名高校、顶级科研院所及上下游行业巨头,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牵头成立的世界钢铁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用,开展钢铁产业绿色化发展研究;与美国TMS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打造废钢综合利用领域的典范;与必和必拓、北京科技大学签署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聚焦钢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等重点领域通力合作;与中国钢研签署绿色低碳发展、河钢唐钢新区智能升级项目合作协议,联手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2)强化工艺技术升级,驱动绿色化发展。累计投资亿元,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余项,核心企业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降低高炉燃料比、提高球团比等先进技术,实现能源利用高效化;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热泵、太阳能等新能源,并完成首次绿电交易,持续优化用能结构。
2.优化工艺布局推进短流程变革,引领全流程碳减排
从建成“世界最清洁钢厂”到打造世界级沿海钢铁基地,作为河钢核心骨干子公司,河钢唐钢的绿色之路,也印证着河钢引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懈努力。
河钢唐钢新区充分发挥炼铁、炼钢、轧钢各个环节工艺布局紧凑合理的优势,有效缩短生产过程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物质流、能量流最优和排放流最小化,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此外,河钢唐钢新区还通过应用多项国内外先进环保生产技术、工艺装置,依托高效智慧能源环保管理系统,实现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覆盖,实现了全流程超低排放。
3.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引领行业能源革命
氢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冶炼技术,被业内公认为钢铁行业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最佳途径。河钢加快推进氢能源开发和利用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与意大利特诺恩集团氢能技术合作优势,利用与中国工程院、中国钢研、东北大学联合共建的“氢能创新中心”研发平台,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零碳”制氢与氢能产业发展协同互补的创新发展模式。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jy/1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