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清宫里的香妃
出生在边疆小城的一名女子,没有经过正常的选妃途径,居然入侍清宫,备受乾隆皇帝的宠幸,这就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妃子--容妃。她的传奇式的经历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编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于是,文人笔下的“香妃”,便取代了她的真名,为众多的人所熟知。由于“香妃”故事越传越奇,引起了史学家和文博工作者的注意。他们翻检史书和档案,终于将这一传奇人物的历史真面目给勾画出来。
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南部伊斯兰宗教贵族布拉呢敦和卓兄弟的分裂叛乱,新疆全境统一。为了长治久安,乾隆下令将布拉呢敦的族亲、以额色尹和卓为首的维护祖国统一的另一支宗教贵族,连同各色服役人等共二、三百人,通通迁往京城。额色尹叔侄被册封为公、台吉,额色尹的一位已经26岁的侄女,则被纳入宫中,称为“贵人”。因为她是和卓家族的人,所以称为“和贵人”。这是年的事。
在清宫,贵人是主子名分,具备继续晋升为嫔妃的可能。果然,才过了两年,“和贵人”就被册封为“容嫔”,五年之后,又晋封为“容妃”。那时嫔妃都有定额嫔是四名,妃是六名。再往上便是贵妃二名,皇妃-名,非满洲贵族出身的人是无法跻身于这样高位的。这就是说,这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女子,的确已经上升到了她可能到达的顶点。
在众多的嫔妃中,乾隆单单宠幸“香妃”,大概是有原因的。有些迹象表明,“香妃”是乾隆的维吾尔语教师。乾隆曾经两次提到他懂维吾尔语,一次是年元宵灯节的一首诗的注释中说,回语(维吾尔语)、准语(准噶尔蒙古语)“皆习而能之”;一次是在此十年以后同样是元宵灯节诗的自注中说:“蒙古、回语皆习熟,弗籍通事译语也”。“香妃”进宫三年后,乾隆就“习而能”懂维吾尔语,这时的乾隆已经五十三岁了;十年后又说已“习熟”维吾尔语,用不着依靠翻译人员。看来,“香妃”的教授是认真的,乾隆的学习也是努力的。
既有这么一层师徒关系,乾隆对“香妃”自然是另眼相看。他尊重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宫庭里有专门的穆斯林厨师替“香妃”制作各种清真饮食,这种清真食品还受到乾隆的好评,奖赏过这位厨师。可能还有专门的裁缝替“香妃”缝制民族服装,因为直到她被晋封为妃子,才特地制备了满洲式样的朝服和吉服,这反映了“香妃”进宫七年并未改换过自己的服饰。
对于“香妃”的要求,乾隆也尽可能予以满足。新疆拜城人毛拉木沙·骞拉米在他的《伊米德史》中说,有一位美丽无双的少女嫁给了皇帝,因为思念家乡而乡而哭泣念。皇帝为了解除她的思乡之念,下今将南疆的沙枣树移植到皇宫里去,结果酿成了乌什人民起义。乌什起义爆发于年,正是“香妃”进宫五年之后。汉文史籍对这次起义只说是因征发差徭发运沙枣树苗而起,避而不谈发送地点。乾隆上谕说发运树苗使用人太多,事态扩大后又谕令严厉镇压,比当年平定布拉呢敦叛乱有过之无不及。科派沙枣树苗历史上就有过这么一次。毛拉木沙记载的正是南疆人民的口碑。
就在乌什起义那一年,“香妃”开始陪着乾隆皇帝出游。这年正月,乾隆南下苏州和杭州,观赏江南春来早的美景。陪侍的有六名后妃,为首的是皇后乌喇那拉氏。她是因乾隆原先的孝贤皇后去世而于年册封为后的。不知何故,巡幸到杭州时,她对乾隆顿生不满,气愤得剪去了自己的头发。而剪发又触犯了满族的大忌,所以乾隆命她立即回京,第二年就死了。此后,乾隆再也不立皇后。年,“香妃”又陪皇帝东巡泰山,为首的是令皇贵妃。这位皇贵妃在四年之后也死了。年秋,乾隆巡幸盛京(今沉阳),这时的“香妃”已列为陪侍嫔妃中第二人。年她又陪着皇帝去热河行宫(在今河北承德)。像“香妃”这样,从东北到江南漫游过半璧大好河山的维吾尔人,当时可能就是她一个了。
“香妃”的住处,当然是紫禁城内。有人认为在圆明园有她的住所和礼拜寺。已故孟森先生在四十年前曾考证说,“香妃”住在宝月楼,他的依据是乾隆有好几首咏宝月楼的诗,与“香妃”在京时的生活有关。
宝月楼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原址就在今西长安街北侧中南海的新华门。乾隆嫌南海之南过于宽广,于年建造宝月楼。他说:“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肖乎广寒之庭也”。两年之后,“香妃”一大家子来到北京,乾隆让他们住在宝月楼南面后来被称为“回子营”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西长安街南的东安福胡同一带。年在它的西面敕建清真寺,该寺已在民国初年被袁世凯折毁,如今仅存一段围墙和一些白玉砌的城台和石拱券,表明了它当初不平凡的身世。
乾隆第一首咏宝月楼的诗作于年夏,诗云,
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
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
这时“香妃”已经进宫。但句中的“广寒”当是原先命名宝月楼时乾隆所说的“肖乎广寒之庭”,指的是环境之佳可与月亮上的广寒宫媲美,并非以月中嫦娥来比喻人间的“香妃”。
后来在年和年的两首宝月楼诗都作于旧历新年,乾隆在诗中说,“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万年视巩固,百宝幸宁盈”,诗中自注也明确提到居住着“西域回部”的“回子营”和“新建礼拜寺”。可见这两首诗歌颂的是自己统一天山南北的功绩,很难看出与“香妃”有什么直接联系。
倒是年的一首题为《自警》的诗,隐隐约约地提到一些事,令人难以捉摸。诗曰:
液池南岸嫌其远,构以层楼居路中,
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昔今同。
俯临万井诚繁庶,自顾八旬恐胜丛,
归政五年亦近矣,或当如原吴恩蒙。
开首两句依然是叙述宝月楼之修建,意义自明。关键是中间两句:“新正吟咏”当是上文提到的阴历新年自y我赞扬的两首:"卅载画图朝夕似”又是指什么?这时“香妃”已去世三年,生前陪伴乾隆二十八年,概括成“卅载”是可以的。“香妃”有画像传世,是供奉宫庭的意大利画师朗世宁所绘,“画面上,香妃身佩铠甲,手按刀柄,高目秀鼻,英姿飒爽。”这已为专家鉴定所证实,详见《人民日报·海外版》年10月25日的报道。朗世宁卒于年,“香妃”画像当作于此前,到乾隆写这首《自警》诗的时候,也已经二十好几年了,说它“卅载画图”也是合适的。当然,传说中的“香妃”画像还有一些,如旗装像、西洋裙装像、行猎图等等。乾隆诗中提到的“画图”究竟是哪一张,也难以确指。诗的最后四句,是说自己已经年老归政,从宝月楼上俯瞰街市依然是那样繁庶,也实在有些人事沦桑、景物依旧之叹!
根据这些诗文,与其说“香妃”单独居住宝月楼,不如说她经常陪伴乾隆登临宝月楼遥望对面居住的父老乡亲更为贴切!
“香妃”身后是否归葬故里,清末以来聚讼纷纭。年10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河北遵化裕陵妃园地宫中发现一具棺木,在棺木的正面和两侧用金字写着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与其它棺木书写梵文佛教经咒迥然有别。裕陵是乾隆的陵墓,他的后妃就葬在裕陵妃园。可见“香妃”的葬处有了实物佐证,她的宗教信仰得到朝廷尊重也有了实物佐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ys/1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