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宫剧中的旗头马蹄底鞋,你对满族的
满族发源于现在我国东北地区,当时的满族被称为肃慎族,他们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以巢居和穴居的形式生活;秦汉时期被称为挹娄族、隋唐时期被称为靺鞨族。直到公元10世纪,随着生活的迁徙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满族的祖先和相邻的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不断融合,形成以女真人为主的多民族族群,即女真族。
现阶段,我国满族人口数量约为.05万人,占据全国人口数的0.77%,占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9.28%,主要分布区域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以及其他北方区域。
满族文化的整体特点
崇尚自然,独立自主
满族首先起源于我国的东北地区,长白山一带,满族的祖先就是依靠长白山地区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河流资源来繁衍生息,在这种环境下,满族的祖先认为是自然赋予了他们食物和住所,因此满族人对于自然十分崇敬,所以满族传统建筑在建筑的选址上,以不破坏周边自然环境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达到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对建筑规划上主要依据建筑风水学的基本理论,强调和自然的适配。
此外,满族祖先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主,以此来满足生活中食物和穿着的需要,这种生存方式也使满族人具有乐观向上、开朗豁达、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
坚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满族的祖先以狩猎为主,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骑射逐渐成为了满族最直观的文化特征。虽然后来满族逐渐强盛,生产方式也从渔猎转变为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但是满族人们也一直没有将骑射这一鲜明的文化特征淡化。
满族作为统治阶级期间,也不断地强化骑射文化,把骑射作为满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之一,考取进士时,骑射考试不合格便不具备考试资格。此外,满族作为统治阶级时,受到了大量汉族文化的冲击,但是满族的统治阶级始终坚持保持自身鲜明的文化特征,对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汉族文化坚持“混而不过”的原则,同时强调满族自身的“骑射文化”,使得满族在文化融合中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独特性。正是满族文化中这种坚持自身文化的特性,满族至今在在语言文字、饮食服饰、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特色。
多元融合,兼容并包
满族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在坚持自己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会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此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比如在16世纪,由于当时的满族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后,而生活在它周边的汉族、蒙古族和朝鲜族在经济和文化层面都领先于当时的满族,于是,满族积极的吸收和融合当时的汉族和满族文化,后来,努尔哈赤根据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
满族也特别注重兼容汉族的文化,以此来提高满族的文化层次。比如清朝时期,满族人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方面,以汉族的儒家学说的内容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并学习汉族实行科举制度。此外,还对汉族的相关书籍进行翻译,吸收汉族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也推动了满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这种多元融合的民族特点在建筑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承德的外八庙,就融合了我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宗教艺术。其中,普陀宗乘庙是仿造达赖喇嘛在拉萨居住的布达拉宫,普乐寺中的旭光阁是仿造北京天坛的祈年殿。
博采众长,善于创新
满族之所以能够达到强盛并且经作为统治阶级存在了很长时间,和满族文化中这种集思广益并且善于创新的文化特质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在满文的创造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满族还处在女真族时期便有自己的语言——女真语,但写的却是当时文化比较先进的蒙古族的文字,于是,满族人在继承自身女真语读音的基础上,借助蒙古文字的字形创造出了老满文,后来经过皇太极改良创造出新满文,极大的促进了满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此外,满族文化的这一特性在很多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满族的官服的样式,就是在汉朝补服的基础上,将满族自身特有的披肩和马蹄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为人所熟知的“顶戴花翎”;就是努尔哈赤在牛录(一种编制,每人为一个牛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以满族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集团,即是满族中很重要的八旗制度。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善于创新的文化特质,使得满族在不断的发展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在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烙印。
社会文化特征
满族的社会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满族的礼俗方面。满族文化中十分注重规矩和礼仪,其核心内容是“尊老敬上”,即长辈的十分受尊敬,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致敬并且礼让先行;吃饭时也必须长辈先动筷子,其他人才可以用餐。满族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节形式,晚辈对长辈需要“请安”,同辈之间则表现为“打千”,这些礼节很好的促进了满族人相互之间的情感。虽然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繁琐的礼节也已经简化为鞠躬和握手礼,但是在某些场景下也可以作为一种体验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切身的感受满族文化。
满族饮食
“民以食为天”,满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满族的饮食习惯主要和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关,得益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加上满汉文化融合的因素,满族的主食主要以各种面食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满族饽饽”,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等,这种各式各样的饽饽其实就是各种口味不同且制作精巧的糕点;
此外,满族特色饮食还有较为出名的“萨其马”、逢年过节必吃的“哎吉格饽”(饺子)、黏火烧、酸汤子等。同时,满族人对酒也十分喜爱,这和满族地处的东北高寒的气候有关,东北的冬季漫长又寒冷,喝酒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满族饮食不仅有传承至今的“满族八大碗”、“萨其马”等,现在的京城糕点、火锅和烩酸菜也和满族饮食有着很大的渊源。因此,在满族民宿的餐饮中应尽可能从类别、形式等方面还原这种特有的饮食文化,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文化也极具特色,传统的满族服饰主要有旗袍、马褂、坎肩等,其中头饰、鞋子和旗袍是比较有特色的部分。
头饰部分,男性主要带瓜皮帽,女性的头饰则有特点,通常为黑色,呈现出扇形的形状,即满族“旗头”,在满族文化中,成年女子通常将头发绾起,再使用金银发簪及其它饰品加以装饰,寓意平安祥和。满族的鞋子也比较有特点,男性一般穿靴子,基本以皮料为主制作;满族女性不用缠脚,为了使女性在行走时展现出女性特有的身姿与步态,在鞋底中间部分装有10cm左右的木质鞋跟,因形似马蹄,又称为“马蹄底鞋”,在鞋子的鞋面部分都绣有漂亮的刺绣作为装饰,显得优雅美观。
满族服装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男性的旗袍相对普通,不设衣领或者以圆领的形式出现,配有马蹄袖(也称箭袖),旗袍的下半部分开叉,这是为了满族人骑马时方便所设计的;女性旗袍相对华丽一些,衣服的形制和男性基本相同,但是会配有许多满族特色纹样的装饰。而马褂顾名思义是在马上穿的褂子,也叫大衫,长袍,几乎没有装饰,一般来说四面开叉,开襟较大,便于骑马和射箭,也能抵御风寒。旗袍和马褂都是满族传统特色的服装,也是满族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满族建筑
满族的建筑也是满族物质文化中典型的特征之一。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受当地寒冷气候和生活在山林的影响,所以满族的居所多建造在高处,以防洪水和猛兽的侵袭。“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是满族民居的典型特征。而民居内部空间和万字炕形成的形状和口袋相似,故也称口袋房,室内的家具等靠西北墙放置。窗户多为南向和西向,以获得良好的采光;并且将窗户纸封在外侧抵御雨雪的侵蚀,即满族传统极具特色的窗户纸外糊。住房多为三间,中间的开间开门,并设有厨灶,在山墙两侧外设有跨海烟囱。
满族的精神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信仰是萨满教。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自己的神灵,而这些神灵保护着自然界的一切事务。满族对于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有两种,一种是为祭天和祭祖的祭祀活动,另一种是对于自然界的一些动物进行图腾崇拜。
萨满是祭祀活动中的主持,也为满族各个族群进行的决策卜算凶吉,因此萨满在满族族群中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萨满所佩戴的萨满面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满族的图腾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海东青图腾,这是因为满族的祖先是以打猎为主维持生活,而海东青意为“飞的最高和最快的鸟”,是满族人狩猎所用的猎鸟,因此海东青成为了满族的最高图腾。此外,常见的满族图腾还有有乌鸦、柳枝、鹰、豹、蟒蛇等。
满族文字
满族的语言文字和汉族的相差很大,是满族文化的特色表现之一。满族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着便于交流的语言,但是文字一直没有完整的系统。满族一开始使用的是蒙古文字,后来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又称“老满文”,但由于老满文创制于战事频繁时期,其本身存在的不足令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利因素,导致其进一步的推广遇到障碍。
年,由皇太极令达海再一次改造“满文”,改造后的满文有字头和圈点,被称为“新满文”,这关键性的改革使得其得到全国推广。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满文文献有《满文原档》等。虽然满族语言和文字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较少,人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它的内涵,但是它本身富有特色的书写形式可以带给人们新鲜感,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在满族民宿的设计中也可以作为汉字旁边的旁白等来加以运用。
剪纸
满族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和满族刺绣类似,剪纸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祭祀的内容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剪纸作品《满族三大怪》,就反映了满族“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的生活习俗,成为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桥梁;此外,满族的剪纸还有装饰的作用,因此,民宿中要想增强满族文化氛围,将不同内容的剪纸作品融入其中是必不可少的。
歌舞曲艺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要体验满族文化,歌舞和戏曲不可或缺。满族的舞蹈形式也很多,大都源于满族祖先狩猎或是庆祝时的动作,比如满族的隆兴舞,是以满族人满族狩猎的动作为基础;而大五魁舞则是反映了满族人收获之后的庆贺场景,寓意是为了庆贺狩猎或者丰收的满载而归。
满族曲艺文化也种类繁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八角鼓戏”,由满族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的祖先在边跳边舞的过程中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特有艺术形式。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ys/1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