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专访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拱卫京
弘扬塞罕坝精神拱卫京津冀蓝天
群山环抱,林海连绵,虽是深冬时节,一脚踏入,五官感知的全是绿。塞北的承德素有“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之称,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京津冀四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多年来,承德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筑生态高地,为京津冀净化空气、优化水质、美化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国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承德水源涵养和调蓄能力不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有林地面积万亩,占京津冀区域的36%。近日,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接受了和合承德网记者专访。
世界最大人工林扼住沙漠南移
一个小时的专访中,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围绕弘扬“塞罕坝精神”,介绍了承德市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誓守“水清、山绿、天蓝、地洁”底线的积极作为和生动实践。
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分别对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将塞罕坝作为全国“艰苦奋斗、劳动光荣”重大典型向全社会宣传推介。
担任承德市委书记的周仲明对“塞罕坝精神”内涵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介绍道,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50多年前曾是一片荒漠。年,为阻挡呈扇形围聚在北京北面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等沙漠南侵,林业部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试验林场,从18个省市调集来精兵强将组成人的开荒队伍进驻塞罕坝,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塞罕坝平均海拔米,最低温度超过零下4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早期的创业者们吃的是黑窝头,住的是土窝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53年躬耕不息,53载绿色接力,他们硬是在一片荒漠上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打造出资源价值超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
从卫星云图上看:有两弯深深的碧绿,像一双雄鹰的翅膀,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日夜护卫着京畿。
塞罕坝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是“拒绝理由”向党和人民交出“赶考精神”的满意答卷。
弘扬“塞罕坝精神”建生态强市
周仲明动情地向记者介绍,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寻梦人”;我们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征途中砥砺前行,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追梦人”;我们正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躬耕不息,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筑梦人”。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承德加速发展、绿色崛起的需要,是京津冀三地加快对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的需要,是全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倡导世界人民共促绿色发展的需要。
50多年来,“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怨无悔,把爱交给绿水,生生死死不变”的塞罕坝之歌经久相传,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务实、争创一流、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深入人心。塞罕坝精神给承德带来了什么?周仲明用一组数据回答:“植树造林万亩,涵养了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均自生水量37.6亿立方米,密云水库的56.7%、潘家口水库的93.4%蓄水来自承德,每年为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塞罕坝万亩林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
生态文明引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当前,承德市置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重大历史使命,既要“生态支撑、水源涵养”,又要“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如何在困境逆境中转型突围?周仲明围绕承德市“十三五”规划,做出深入阐述:我们要誓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承德的秀美山川保护好。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再造三个塞罕坝、一个优质坝上草原”以及京冀水源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重大生态项目,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森林第三方运营”等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绿化,坚持“造林”与“营林”统筹实施、“生态林”与“经济林”全面发展,通过“林上”果品及深加工、“林中”休闲旅游、“林下”种养兼作、发展碳汇林业和碳排放权交易等途径,有效提升林业综合效益,确保到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70%;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作为经济要素来谋划,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确立了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大数据、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天然山泉水、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十大绿色转型产业”,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良好的“生态引力”,吸引京津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旅游、养老等高端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周仲明说:“为了京津冀的绿水青山,我们要始终奉行塞罕坝精神,拿出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出必要的牺牲,更好地服务京津、奉献京津。”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形势催生新梦想。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承德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饮水思源,饮水护源,当前雾霾压人,我们更需要“塞罕坝精神”的引领,铁肩担道、众志成城,共同拱卫京津冀蓝天。承德晚报《北京日报》记者田媛-01-0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tw/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