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习俗

在我国的节日习俗中,每逢腊八节前后新年的序幕即已拉开。其实这些传统源自古时的岁终祭祀,相关语有“腊祭”、“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这天为五腊日中的“王侯腊”,需修斋并祭祀先祖)等。古时十二月用谷物果蔬祭献神灵,多为干物,故名之以“腊”,干物在天子宫宇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称:“腊人掌干物。”郑玄《注》称:“腊,小物全干。”此月即为腊月,自先上古起,腊祭就是岁末人们用来欢庆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于腊日进行。《廣雅》称:“夏曰淸祀,商曰嘉平,周曰大?,秦曰臘。通作蜡。詳蜡字註。”其中“?”读音为“乍”,意义同“蜡”。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郑玄注:“邮表畷,谓田畯所以督约百姓於井间之处也。”)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由“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之语,可见腊祭是在“岁十二月“。”蜡八“本指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于建亥之月(十二月)举行祭祀。《礼记·郊特牲》称:“八蜡以记四方,四方不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唐代孔颖达疏:“以欲腊祭之时,暂出田猎以取禽。”

蜡八之“八”也可指被祭祀的八谷星或八农神,《晋书·天文志》称:“五车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岁八谷丰俭。”《宋史·天文志》称:“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武密曰:主候岁八谷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飨者,敬献也,将八种谷物果蔬参在一起用于蜡八祭祀并祷祝即“蜡八祝”,以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丰收。根据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义的。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汉书·武帝纪》“比腊”唐代颜师古注:“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称:“腊祭之名,起於三代,废於始皇,而兴於汉也。”夏代称腊祭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应劭《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礼传》: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以祭祀,可谓用之以时。因在十二月举行,此月为腊月,故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时期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天子大蜡八“、”八蜡以记四方“中的”蜡“为”索飨“”田猎“所得八种之物,用以祭祀乃至食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为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采用附会传统文化的办法,结合《礼记·郊特牲》中出现的数字”八“,把腊月八日定为佛祖成道日。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

南北朝之后才开始将腊祭日固定在腊月初八,如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曾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腊日,寺院送麵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节日习俗

腊八粥

腊八节的最重要的习俗当为喝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供全家人食用。吃了几天仍有剩下来的腊八粥,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更体现出自己积德行善的情怀。

有关腊八粥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寳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周密《武林旧事》说:“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其实,这只是寺院僧众也设腊八粥供佛,并不是说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粥”与“祝”谐音,人们将“蜡八祝”煮成粥而成"腊八粥",由此可见,腊八粥本应起源于古代天子的大蜡八,也就是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干物煮粥祭农神,进行祷祝,故称为腊八粥。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最为盛行。在宫廷中,每到腊八,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千家万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雍和宫煮腊八粥的大铜锅

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两米,深一点五米的古铜大锅,重约四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五十公斤,干柴五千公斤,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首: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道光帝作得此诗,无疑是想借此表现自己“爱民如子,皇恩浩荡”的情怀。

《红楼梦》中也有相关记载,如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

腊八节其他习俗

腊八蒜

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丰歉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债主要到欠债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也显得更加委婉。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带有附会色彩的腊八粥传说

时代由先及后由远及近,依次为:

传说一: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相传一对老夫妇,靠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省下一笔大家业,但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家道败落,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民国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四:秦始皇召集天下民工修建长城,长期忍饥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一群民工们合伙积攒了几把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一个个饿死在长城脚下。人们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每年腊月初八熬成“腊八粥”用以纪念。

传说五: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岳飞于朱仙镇率部抗金,正值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相因成俗。

传说六: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中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值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王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tw/57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