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史志清代皇帝从哪条路到围场

从北京到围场,须翻越燕山山脉。根据《河北省地图册》中对河北省地势的介绍,坝上为高原,属内蒙古高原的边缘,海拔米-米左右,而燕山山脉则构造复杂,山岭叠嶂,沟谷纵横。从火车来回的路线看大多顺着山势在河谷中绕行,当年皇帝一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二来又不可能象我们这样清车简行(当然这还不是我们不想讲究排场,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向皇帝那样的浩浩荡荡的人马,同时又是九五之尊,当然不能走野路,翻河沟,而且走的应该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干道,并且已经多年通行考验过的。

从北京出城向北自然要翻过长城,而古时长城的几个关隘则是必经之路。从地图上看,这里面包括古北口、黑峪、磨刀峪、将军关、黄崖关、马兰峪关、喜峰口等。当年日本鬼子入侵华北,在古北口和喜峰口都打过恶仗,从这层意思上也说明这两个关隘所控制的道路的重要性,同时须在此一提的是,攻打古北口和喜峰口的日第八师团,是在占领承德后向这两个关口发起进攻的。从前买过一本关于长城的书,原本想拿来核实一下,但搬家后,书没地方放,都塞在床底下了,只能把对长城的分析略过。

找出一本今年元旦买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在对从北京出发通往东北的古代道路的描述中,除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经山海关过锦州的“傍海道”外,还有两条路;

其一,卢龙道。北京-蓟县-遵化-卢龙口(喜峰口)-平泉-凌源-大凌河-朝阳-辽河流域

其二,古北道口。北京-顺义-密云-古北口-滦平-渡过滦河、伊逊河、至承德-平泉(与卢龙道相会)-宁城(辽中京大定府)-沿老哈河北上,入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巴林左旗(辽上金临潢府),由此沿大兴安岭东麓至松花江、嫩江平原。

这两条路正好从我前面所提到的古北口或喜峰口经过。由此几乎得出结论,皇帝不是从古北口出京就是从喜峰口出京。

又在关于木兰围场的记载中,查到康熙年和年两次北巡是出喜峰口经宽城、平泉到宁城黑里河一带,基本上是走的卢龙道。而年康熙北巡经滦平、隆化进入坝下,并由此确定了木兰秋唙的祖制。那么以后皇帝到围场怎么走的?书上没查到。

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条路。从另一本书中查到皇帝在京城到围场之间建立的行宫包括巴克什营、两间房、鞍子岭、常山峪、桦榆沟、喀喇河屯、热河上营、蓝旗营、波罗河屯、张三营、唐三营、济尔哈朗图、阿穆哈郎图、二沟、汤泉等。于是通过综合《中国历代地图集》中的元明和清分册、《河北省地图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有以下发现:

1、在现用地名中找到下列地名:

滦平县有巴克什营镇、两间房乡、鞍子岭;

隆化县有蓝旗镇、张三营镇、唐三营镇;

承德县内有二沟村

2、历史地名中有:

喀喇河屯营,在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

波罗城即今河北隆化县,清光绪《畿辅通志》记载“波罗城,城东南有黄姑屯,即波罗河屯,西为行宫,有巡检千总驻守”;

济尔哈朗图,即今隆化县牛绿乡;

常山峪,今河北滦平县东南二十里长山峪镇。

阿穆哈朗图,今隆化县步古沟乡

3、汤泉,找到两处,一处在今承德县前庙乡汤泉村,据说康熙建过庙和行宫;另一处在隆化县三道营村,据说乾隆曾建行宫。根据手头资料,无法判断是哪座。

4、桦榆沟未能找到。热河上营自然就是承德了。

将找到的地名所代表的皇帝行宫位置连起来看可以发现,皇帝出行应是通过古北口,先走今天国道和京承高速公路的位置,经巴克什营镇、两间房乡、长山峪镇到鞍子岭,然后告别国道,转向东北方,沿现国道到达滦河镇,再跨过滦河,顺现在承德市到双滦区的铁路支线的位置到承德。从承德到隆化县城似乎难以判断路径,因为二沟行宫位于承德东面偏北,如这样走非常绕路,不知为何不沿武烈河北上,这样似乎路程最短,或在滦河镇时就沿伊逊河北上到隆化。也许从滦河镇到隆化本来就有两条路。从隆化到围场,皇帝可选两条路。一条沿伊玛图河向西北方向前进,经蓝旗镇、牛绿乡、步古沟乡从西入口入围场,另一条路沿伊逊河北上,经张三营、唐三营从东入口入围场。这种推断中从承德到隆化的行宫间距过长,可能还有行宫,但在我手头的资料中没有记载。

但是从这些行宫的位置大致可以看出皇帝去围场是走古北口的而不是喜峰口。另外想到一个原因,因为从喜峰口出的话须经过遵化,也就是清东陵的所在地。大队人马游猎途中经过先人的墓地,祭拜似乎有行进气氛有悖,而不祭拜又同儒家孝道有悖,于是还是不走这条路为好。

再不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tw/40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