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满族宁氏姻亲:尚氏

承德满族宁氏姻亲:尚氏

承德满族宁氏始迁祖镶白旗宁安与妻子王氏,育子四人,族内习称为“老四门”。其长门凤来的妻子尹氏,同为鹰手三旗的“尹氏(章佳氏?)”。二门凤羲的妻子胡氏,为镶黄(红)旗瓜尔佳氏改胡氏。三门凤智的妻子是尚氏,四门风子的妻子罗氏。

今天主要想聊一聊三门姻亲尚氏,推断“凤智”为宁安的孙辈,大概出生在乾隆晚期。在清代尚氏旗人都是尼堪(汉族),一个是内务府正白旗尚大德支系,一个是尚可喜(正黄旗)支系,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改镶蓝旗)是纯亲王的岳父。这两门尚氏不同宗,但都有可能是三门的姻亲。

承德满族宁氏隶镶白旗,先祖曾于康熙十四年由镶黄旗包衣左领改立镶白旗包衣左领,拨给纯亲王。从身份对等来说,内务府尚氏与宁氏门当户对。依有从属纯亲王之经历考虑,也有肯能与汉军尚氏联姻,毕竟先祖曾为清代第一额驸,又考有六格之女嫁给多罗郡王之先例。检索有《清代内务府世家》及 《尚可喜晚年亲立家谱》等涉及清代旗人尚氏,以备揽。

《清代内务府世家》节选

尚氏,内务府正白旗汉姓人,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四,被“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

尼堪,满语汉人意。清初,隶属满洲旗分的尼堪以其来源,大致划为三类:抚顺(抚西)尼堪、台尼堪、尼堪。俱详《清朝通志·氏族志》。其中,除台尼堪隶属八旗满洲外,抚顺尼堪和尼堪两类多隶属内务府。其共同特征:先世均为辽东汉人;入旗时间久远,一般在八旗汉军成立前;因与满洲人关系密切,被收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为“附载于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他们可以被视为八旗内部满洲化程度最高的汉姓人。

尚氏一族,以尚大德立为一世祖。道光朝《尚氏宗谱》追述:大德祖父名九霄,为明金州卫官。九霄生子四,第四子尚清,娶项氏,生子三,长曰大贤、三曰大忠,第二子即大德。世居关东沈阳北门外山达然地方。[4]说明尚氏先世本为明辽东军官,籍贯沈阳。至于《宗谱》说大德在“国初”(清初)担任过“侍从官”,恐非事实。文饰或虚构先祖的辉煌业绩,本是修谱的通病,《尚氏宗谱》也未能免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只说大德是正白旗包衣人,并未提及官衔,说明他也就是普通的包衣。天命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进踞辽沈,大批明朝军民沦为满人包衣,大德入旗,或在此时。以后,大德从龙入关,葬在京都东直门外东坝河尚家楼(今地名尚在),成为尚氏的始迁祖

在清代旗籍汉姓人中,尚姓有二大家,一为三藩之一的尚可喜之裔,一为内务府尚大德之裔。可喜子名之隆、之信,大德孙名志杰、志舜,因清初档案通行满文,志杰、志舜往往又译之杰、之舜(或之顺)。外姓人不明就里,或误为一姓。为防止子孙辈“误联”乱宗,《尚氏宗谱·凡例》曾特别说明:“平南王尚可喜系奉天海城人,其子之隆、之孝俱系国朝名臣,原不必以逆藩为讳。但吾族先世有谱,名氏昭然……居址世派迥别。且传载可喜纳款,旗以皂镶,号天助兵,入关后全支入镶蓝旗汉军,百余年从未有议系同宗者。恐后人误联,故及之。”修家谱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谨防“异姓乱宗”,二尚氏虽为同姓,但没有丝毫血缘上的关联,所以必须加以说明。尚可喜一族,隶镶蓝旗汉军;大德一族,隶内务府正白旗。两氏畛域分明,隶属八旗的不同系统。再者,尚可喜是“逆藩”,先降又叛,有玷臣节,乾隆年间被载入《贰臣传》;大德子孙,则为荡平三藩战争中的功臣。薰莸不同器,这大概也是划清界线的一个理由。

清入关初,正白旗原为摄政王多尔衮所属。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世祖福临亲政,追论多尔衮悖逆罪,把正白旗据为已有。大德作为正白旗包衣,最初应为多尔衮所属,福临亲政后始转为皇帝亲统的内务府旗人。

大德五子,惟第四子尚兴有功名,从最低的拨什库达做起,升内务府正白旗第五参领第四旗鼓佐领、惜薪司掌印郎中。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尚兴以副将征湖广,四年后在洞庭湖阵亡。[5]

内三旗的构成与外八旗不同,内参领下设内府佐领、旗鼓佐领、内管领。内府佐领,即满洲佐领;旗鼓佐领,即汉人佐领。内管领(满语为“珲托和”,意即“半个佐领”),又称“辛者库牛录”,意思是“内管领下食口粮人”。主要成分为满、汉、蒙古奴仆,在内三旗中地位最低[6]

内府三旗初设满洲佐领九,旗鼓佐领十二,高丽(朝鲜)佐领一,内管领二十。康熙中增至满洲佐领十五,旗鼓佐领十八,朝鲜佐领二,内管领三十。[7]尚兴是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四旗鼓佐领首任佐领,身故,改由异姓汪义图管理;汪义图缘事革退,改以尚兴子志杰管理;志杰升任内务府总管,改以海璋、萨齐库等异姓管理。志杰与弟志舜、侄尚琳还曾受命管理同参领的第一旗鼓佐领。该佐领“亦系国初编立”,始以高国元管理;高国元故,以曹玺正管理;曹玺正缘事革退,由张士鉴、郑连相继管理;郑连缘事革退,以曹寅管理;曹寅升任江宁织造,以齐桑格管理;齐桑格故,以内务府总管尚志杰管理;志杰年老辞退,以内务府总管尚志舜管理;尚志舜故,以员外郎尚琳管理(下略)。[8]高国元父亲高闻举、曹玺祖父曹锡远、张时鉴(《氏族通谱》写作张时荐)父亲张良弼、郑连曾祖郑朝辅,均为各姓入关后的始迁祖,作为“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四、七六、七七均各有专传。曹氏,即文学巨擘曹雪芹家族。曹寅,是曹雪芹祖父。这些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都是以军功起家,而成为内府汉姓人中的佼佼者。

旗鼓佐领长官(亦称佐领)向无世袭,升除完全取决于皇帝,这是与外八旗世袭佐领的一个重要区别。尚兴、志杰、志舜、尚琳祖孙三代先后担任旗鼓佐领,则是尚氏在康、雍年间颇受皇帝重用的明证。

尚志杰,尚兴长子,由护军授銮仪卫治仪正,康熙十三年()随扬威大将军和硕简亲王出征吴三桂,转战江西、福建、湖广等地,战功卓著。升员外郎、佐领,进广储司郎中兼御书处总管,授杭州织造,辞未赴任,旋署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崇文门税务。志杰生于顺治七年()正月,卒雍正三年(),[9]主要宦迹在康熙一朝。弟志舜,雍正四年至九年任内务府总管,直到病死,称得上是胤禛近臣。尚兴继子志立,由副将征吴三桂阵亡,赐总兵官。

尚氏延至第四世,时天下大定,内务府旗员子弟不必再通过戎马倥偬的凶险生涯博取功名。他们沐浴在先辈的福泽下,或承袭世职,或在内府做官。志立子尚锐,世袭云骑尉;志杰继子尚铭(本志舜次子),诰赠中宪大夫,晋武显大夫;志舜第四子尚瑛,初袭云骑尉,诰赠勇武将军;第五子尚琇,任南园苑丞,诰赠奉直大夫,晋武功大夫;第六子尚琳,任内务府堂郎中,河东盐政;第七子尚琮,任武英殿副监造。

尚氏第五世,以福海(尚铭继子,本尚琇次子)地位最高。历任热河总管、杭州织造、江宁织造、监督淮宿海三关税务等职,赏戴花翎及内府珍绮,御制诗画。福海生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卒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历仕雍、乾两朝。乾隆五十年(),受邀参加千叟宴,赐寿杖。诰授中宪大夫,晋武显大夫。

如上所述,尚氏凭借军功在康熙朝发达,康、雍之际,志杰、志舜兄弟两任内务府总管,在管理内廷事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福海,仍担任内务府要职。遗憾的是,《尚氏宗谱》在“文革”中严重受损,对其五世以后情况,已难得其详。

附:八旗通谱之尚氏

尚大徳,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尚兴,原任郎中兼佐领。孙尚志立,由副?从征洞庭湖击贼阵亡,赠云骑尉。其子尚鋭,承袭。縁事革退,其亲叔之子五格袭职。又尚大德之孙尚志杰,原任郎中兼佐领,署理内务府总管。尚志舜,原任内务府总管兼佐领。尚志尧,原任骁骑校。曽孙尚琳,原任郎中兼佐领。尚琮、常禄,俱现任库掌。常柱,现任叅领兼佐领。常生,现任骁骑校。元孙英竒,现系举人。徳住,现任赞礼郎。

 《尚可喜晚年亲立家谱》

  尚世海告诉记者,《尚氏宗谱》一修谱就是四世祖尚可喜于康熙十四年(年)亲自立的,那时他已经71岁了。“当时我们尚氏族人还在广州,老王爷怕自己时日不多,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尚氏家族荣耀的根源,同时也为了下延宗祀,自己就决定立下家谱。”

  在《尚氏宗谱》一谱序中,尚可喜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自惟薄劣,其何功之与有。惟是我祖宗积业累行,启佑后人,是以有成功。此吾谱之作,所以彰显前人之功烈,而使我子孙推求原本,上报朝廷,下延宗祀,绵绵长长,无替休命,则宗谱之作其可以已乎。”同时,尚可喜在家谱中告诉后人要小心做人,勿忘祖训家法。“我子若孙其无忘祖考之遣训,小心翼翼,以保守家法,则能永膺天子之眷佑,而流庆于无穷矣。”

  家谱作为后代寻根问祖的纽带,要防止后辈族人乱了辈分。因此,尚可喜在家谱《定训》中对此作出了规定:“命名所以辨代,恐世远居分,难以稽考。今定十六派字,以祖讳为始。字曰‘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将来用完,仍以‘继’字起‘祖’字止,绵绵轮转,岁百世之后,便以察考,不致错乱也。”尚世海说,人们从尚氏族人名字上所派的字就能知道辈分。不过,到了年第五次修谱时,鉴于族大丁多,原16字辈如果绵绵轮转,势将重复。经过尚氏家族九世祖们的慎重考虑,对照原16字辈的含意,又新定16字辈:“承效克适,伟绍宪,本大乃永,纪惠汝述。”

  六次修谱记录家族史

  家谱的编修在古代一般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作为清朝的王族,《尚氏宗谱》编修的次数更为频繁。在多年的时间里,《尚氏宗谱》一共编修了6次。

  《尚氏宗谱》第二次编修是在清康熙五十三年(年),当时是由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和第十二子尚之瑶编修的,其修谱的目的是为了理清家族的血脉。所以二人在修谱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表述:“子孙藩衍日盛月昌,凡居京师侍卫御前与宦游四方及在奉天海城守王茔墓者,皆有其人。柝居散处,派远流长,诚恐日久湮没,不得不汲汲重修。”尚世海告诉记者,尚之隆是尚氏家族自被削藩之后生活得最好的一个支脉,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清顺治年间,尚之隆娶了当时的和顺公主,被晋封为和硕额驸。此后,又加封为太子太保,在康熙四十一年(年)时又领侍卫内大臣一职。

  在第二次修谱后,尚氏家族又分别于清乾隆十七年(年)、乾隆五十六年(年)对《尚氏宗谱》进行了三修和四修。尚世海说,从一修到四修基本延续了约40年一续谱的祖制,但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尚氏家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族内各宗支分别以‘支谱’的形式续修谱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汇成总谱,不可否认地造成了某些断代和缺失。直到年,在族人尚其善、尚其恂、尚久贞、尚久滋的带领下,才进行了第五次编修宗谱。”尚世阳告诉记者,第五次修谱不仅理清了分散在各地的尚氏族人的宗支脉络,而且最为宝贵的是他们当时用摄影技术将90幅平时罕见的珍贵图像拍摄下来,并将蓝白对比的照片插图编入谱中。而《尚氏宗谱》的第六次编修是从年开始的,历时4年才完成。尚世海表示,尚氏家族初创家谱时,全家不过百余口。而至年粗略计算家谱中已续入近1.5万人口,到现在家族人口估计已近5万人。除聚集在海城以外,尚氏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

尚氏后裔为避难改姓

  年,尚氏家族在海城召开尚可喜诞辰周年纪念大会时,一支远在贵州余庆龙溪的田姓人家,以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后裔的身份与尚氏宗亲理事会取得了联系,并被确认为尚氏后裔。之后,又有两支在贵州生活余年的王姓和凯姓人家,也被确认为尚可喜的后裔。

  尚可喜的后人中为什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异姓后裔?随着尚世海的讲述,谜底得以揭晓。而这三支异姓后裔的回归,也揭开了尚氏家族的一段苦难历史。原来,自清康熙皇帝以叛逆之罪将袭封平南亲王的尚之信赐死于广州后,尚氏族人有的逃散,有的被贬,有的回迁。当时,大部分人是奔往老家海城,但尚之信这一房的家眷,需要被押往北京。尚之信膝下有10个儿子,当走到江西时,尚之信的一位夫人王氏因担心前途未卜,带着3个儿子逃跑了。经过家族人员考证,跑掉的3个儿子可能就是在家谱上情况不明的尚崇諨、尚崇諝、尚崇谡3人。而正是这3个人逃到贵州后,便立刻改了姓氏,一个改为王姓,一个改为田姓,还有一个改为凯姓。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尚世海说,其实这3个姓有很深的含义。“改为王姓,说明身份是大王的后裔,有铭记宗脉的意图;取田姓则代表着财富和地位,有希望衣锦富足的意图;而凯姓即凯旋回归之意,有取得成就、返回家乡的意图。三姓连起来的谜底就是:铭记宗脉,衣锦还乡。”此外,凯姓家谱中的字辈也是对尚氏异姓后裔身份之谜的最好解读。凯姓字辈共有“尚登天廷仕万正,文章齐发仲科名,族宗有功光祖德,诗书世代受国恩”28字。尚世海告诉记者,这些字连起来的意思很明确,即尚氏做官、读书有名、光宗耀祖、成才报国。

  为研究清史提供参考

  《尚氏宗谱》是我省现存的比较完整的家谱之一,世系清晰,内容丰富。因此,其不仅是尚氏家族内部的历史典籍,也是研究清史的珍贵文献。对此,吉林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现国家清史编委会委员、传记组副组长李治亭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

  李治亭表示,《尚氏宗谱》既是难得的记录一个家族完整历史的家谱,又是一本对清史研究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史料。首先,《尚氏宗谱》编修非常的系统、规范,而且很完整。《尚氏宗谱》是从康熙十四年创修的,一直修谱至上世纪90年代,修谱的时间跨度达到了多年。所以相对而言,其连续性、系统性非常好。在全国范围来看,《尚氏宗谱》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家谱之一。其次,家谱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世系源流非常清晰准确。《尚氏宗谱》是从尚可喜曾祖辈开始写的,到现在已超过了16代。可以说,《尚氏宗谱》完整地记录了尚氏家族的世系关系。另外,《尚氏宗谱》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像,这是难能可贵的。就其文字来说,相比普通人家的家谱,其字数不仅多,而且非常详细,更有很多传记,如《先王实记》等。除尚可喜外,尚可喜的儿子、孙子也都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这些传记资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史料。

  在李治亭看来,《尚氏宗谱》还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尚氏宗谱》里记录了一些家训、遗训、家规以及社会生活习惯等传统文化的东西,有很多仍值得当代人借鉴和学习。而且,《尚氏宗谱》本身也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历史史料。其中记录的有关清朝入关前、入关后直至康熙前期的一些情况,为清史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家训严格

  京剧大师尚小云回老家被拒入族门

  尚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在尚可喜的后人中,虽然经历了“削藩”的波折,但仍有许多族人为官。其中,不仅有领侍卫内大臣的尚之隆、平南大将军尚之孝等武将,还有盛京五部尚书尚崇庳、一品封典兼光禄大夫尚昌本等仕林高官。到了近代社会,尚氏家族也不断涌现名人。这种现象的出现,除倚靠其王族余威外,还与尚氏家族严格的家训有关。

  尚小云曾被拒入族门

  尚氏家训其实分为《定训》和《遗训》两部分,在《尚氏宗谱》中都有记载。其中,《定训》有13条,是尚可喜创立家谱时所定,《遗训》为尚可喜临终所定,完成于清康熙十五年(年)。对于家训,尚可喜后人在修谱时曾指出,尚氏祖训不采取消极的处事哲学教育子孙,突出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教人以爱国爱家,修身勤劳,约己延福。对于祖训之严格、家教之严厉,尚世海还特意跟记者谈起了尚小云。

  尚小云是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一同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的京剧大师。尚小云原名叫尚德泉,是尚可喜第七子尚之隆的后裔。其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亲尚元照还曾在蒙古王爷那彦图府中任总管。年其父病故后,尚小云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京剧攻老生,后入三乐班坐科。他在近60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上世纪30年代末,他又在北京自创“荣春社”科班,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京剧人才,为京剧事业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

  即便尚小云如此出名,但后来他到海城老家寻根问祖时,还是被撵了出去。尚小云可谓名满京城,享誉海外,尚氏家族却为何将其拒之门外?

  面对记者的疑问,尚世海给出了答案。他说,尚氏家训里曾明确表示,后世子孙务农、经商都可,但绝对不可以成为有辱家门的“戏子”,所以尚小云当时被逐出族门,不许踏入半步。现在看来,虽然这样的家规是受到了封建社会糟粕思想的束缚,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尚氏家族的家教之严。

  教导后人要读书节俭

  当然,尚氏家训中绝不仅仅只有这些糟粕的封建思想,也有很多内容仍值得我们借鉴。如尚可喜在《定训》里告诫子孙要多读书,“后世子孙众多,务须立志读书。”对此,其后人尚久蕴等在修谱时曾发出感慨说,读书是修己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且读书须要立志,要有一个利国利民的明确目标。人无志则足下无根,一生虚浮。知识则是人的精神食粮、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读书就会愚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尚可喜还告诫后世族人要“孝亲”。在其遗训中特意提到:“二位母亲在堂,各已年高,尔等务宜竭力孝顺,早晚慰问。”尚可喜此举意在教育后人孝乃百行之根,不孝顺父母,怎么能去爱国家?对于众多儿孙如何相处之道,尚可喜也早早就作出了规定:“兄弟长幼,务宜和气往来。人知爱其父母,则知爱其兄弟矣;知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盖兄弟、家族与其自身,如枝叶之附于根干,同气连枝。”家训里有关兄弟友爱的内容,让尚世海、尚世阳、马彩萍等尚氏后人感触深刻。尚世海说,年正值尚可喜诞辰周年之际,就在海城举办了一场纪念活动,当时来了多名尚氏族人,虽说互不认识,但报上名字理清辈分后,可以说是一团和气。

  此外,尚可喜还告诉后人要倡导节俭的美德。“婚嫁则例而行,不可失礼,不可过奢,以成俭德之美。”“衣食务宜节俭,务在温饱,不得暴殄天物。”尚氏族人由此感悟,古人以勤为功,以俭为美。一丝一缕、一粥一饭,都是艰苦劳动的果实,但思来之不易,凡一切衣食居处,都应珍惜。

赞赏

人赞赏









































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治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tw/15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