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全面降服蒙古的过程
谈到蒙古一词,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蒙古族是中国有名的少数民族,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蒙古族写下了辉煌且精彩的篇章。蒙古一词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在封建史上蒙古族曾经广泛地活动于欧亚大陆,在13-14世纪建立过占据整个欧亚大陆北部、中部与东部的四大蒙古汗国。
在现代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中国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在俄国则集中分布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原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布里亚特共和国。
里海西岸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原为土尔扈特的分支,因东迁时河面未结冰而没有与渥巴锡同时东迁。
鹅图瓦共和国,原为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在全世界蒙古族有多万人口,其中在中国境内的有万,在被分裂出去的外蒙古有万,在俄在90万(布里亚特共和国有40万,卡尔梅克共和国有17万,加上其余分布各地的)。
而在清朝时期征服了并拥有蒙古部落的绝大多数领土与人口,这点是哪怕是以蒙古为正统的大一统王朝元朝也没有做到:毕竟在元朝时期的欧亚大陆有4个地位平等且相对独立的蒙古汗国。
下面我们以时间为顺序来看看清朝降服蒙古诸部的过程。
在清朝时期欧亚大陆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包括喀尔喀蒙古与布里亚特蒙古),漠西蒙古,青海和硕特蒙古,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蒙古。
一,首先说说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又分为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三部。明朝末年科尔沁部部长明安和喀尔喀部的锡伯、卦勒察两部曾参加反建州的九部联军,失败后科尔沁部嗣部长奥巴首先服于后金。北元的林丹汗率部逾兴安岭攻奥巴,被后金军败于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后金统治者为了拉拢科尔沁部在政治上采取联姻的政策: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都迎娶了科尔沁部贵族的女子作为皇后,科尔沁部臣服于后金。终清一代科尔沁部对满清统治者表现得较为忠诚。
现代复制的蒙古帝国传国王玺复制的成吉思汗玉玺年,继承父业的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平定察哈尔部,北元末代统治者林丹汗不敌而西逃,林丹汗病死于逃亡青海的途中。面对后金的追击,年林丹汗之子额哲与母亲苏泰向皇太极投降并献上北元的传国玉玺。而皇太极则以此将自己列为统治蒙古的正统大汗。至此后金全面征服了漠南蒙古。
二,布里亚特蒙古。年开始,俄罗斯就开始入侵西伯利亚,到年,他们已经推进到了鄂霍次克海。在这个期间内,布里亚特蒙古就被鹅国哥萨克征服了。从年开始,布里亚特人发起了25年的反抗斗争,但是孤立无援,最终还是失败。而在-年雅克萨反击战中清军战胜俄军,但是此时的漠西蒙古首领葛尔丹欲统一蒙古,在年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并南侵漠南蒙古,面对沙俄与葛尔丹这两大敌人,使得清朝在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对沙俄做岀了领土让步,不得不放弃了收回贝加尔湖以东以南的布里亚特蒙古的要求。雍正在位的年,俄罗斯和清朝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该条约划分了两国在蒙古地区的疆界线,清朝承认了布里亚特蒙古属于俄罗斯,俄罗斯承认喀尔咯蒙古属于中国。至此,清朝完全放弃了贝加尔湖一带的土地要求。
布里亚特蒙古。三,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也就是被分裂出去的外蒙古。在后金崛起与俄国东侵西伯利亚之时,为了对付后金与沙俄,蒙古各部在年会盟,调节了各方的矛盾,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随后,喀尔喀蒙古开始对清朝发动了军事进攻。年,清朝派多铎北征喀尔喀,喀尔喀战败,再次臣服清朝,使得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瓦解。
年漠西蒙古的葛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被葛尔丹击溃后,面对南方的清朝与北面的沙俄,各部纷纷讨论投靠清朝还是俄国。关键时刻,大喇嘛哲布尊丹巴站出来说话,他认为清朝在人种、肤色、信仰上都和蒙古一致,应该投降清朝。于是,喀尔喀各部纷纷南撤,康熙皇帝将他们安置在了内蒙古境内。
康熙皇帝主持的多伦会盟年乌兰布通会战中清军击败葛尔丹的主力后,康熙皇帝召集各蒙古王公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规模空前,不仅喀尔喀王公参加了,还有内蒙古的王公也前来了。通过此次会盟,康熙皇帝调节了喀尔喀各部的矛盾,并且将喀尔喀按照内蒙古的编制分为了36个旗,正式确立了清朝对喀尔喀三部的行政管辖。此次会盟后,喀尔喀的军队加入清军,壮大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在会盟结束后康熙皇帝感慨道:“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屏藩耳。”意思就是说长城绵延万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无法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但是让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归顺,让他们来保卫边疆,那才是最好的“长城”。”
昭莫多之战。在年的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再次击败了东侵的葛尔丹主力,在年对漠西蒙古军的追击中清军也是完胜,将漠西蒙古彻底逐出了漠北蒙古。
顺便聊一下唐努乌梁海地区。年,清朝册封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唐努乌梁海地区由此正式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之中,清朝也由此开始了对该地区实施有效统治。
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唐努乌梁海地区北部沙宾达巴哈以东的中俄边界,使沙俄向克穆齐克河流域及其以东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公开扩张得到了遏制。
现代鹅境内的唐努乌梁海共和国原为喀尔喀蒙古的一部分,二战结束后被鹅割走。
终清一代都牢牢地掌控着漠北喀尔喀蒙古。
四,青海的和硕特蒙古。
年,原游牧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和硕特部,在首领固始汗率领下,也进入青海。不久,征服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封建割据的蒙古汗国。固始汗镇守西藏,将青海辖境划为左右两翼,分给其十个儿子作为领地,俗称十台吉(“台吉”系汉语“太子”的转音)。后来,建立了蒙古部落联盟,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为部落联盟之长。
年,联盟之长达什巴图尔率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康熙帝封他为“和硕亲王”,封各部台吉分别为贝勒、贝子及辅国公等。至此,青海西部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青海蒙古成为清朝的藩属,清政府完全控制了青海全境。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爵位,成为联盟之长。
清军平定青海。年5月,罗卜藏丹津乘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部分官军东撤之机,胁迫青海蒙藏各部会盟反清。同时,又让塔尔寺住持堪布诺们汗号召西宁以及各处寺院喇嘛,共同起兵,发动叛乱,进攻西宁等地,年10月雍正帝派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率平叛大军征讨。年2月,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入准噶尔。6月,清政府彻底平息了青海全境的叛乱。
五,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又称为厄鲁特蒙古,明朝时期的卫特拉蒙古向西迁移至中亚,明末清初时漠西蒙古分裂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以及附牧于土尔伯特的辉特部。其中有两支杜尔伯特部追随了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一支依附于准噶尔部在阿尔泰地区游牧,还有一支依附于清朝,被康熙安排在了内蒙古各地。
位于中亚的准噶尔汗国。而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于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后建立的君主制国家,一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在中亚兴起。葛尔丹曾欲统一蒙古诸部,可是却被康熙皇帝三度击败,在雍正王朝时期清军与准噶尔汗国互有征伐与胜负。乾隆皇帝在位时趁准噶尔内乱于-年两度岀兵灭亡了准噶尔汗国。清军也收回了已经失去多年的西域。
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六,土尔扈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原为漠西蒙古的一支,在16世纪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沙俄扩张至伏尔加河下游时让土尔扈特部充当向南侵略扩张的炮灰,无休止的高强度征兵让大批土尔扈特部青壮年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死,长此以往有灭种的危险,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在率年土尔扈特部从沙俄东归,在东迁过程中该部受到俄国阻击而死伤过半,在土尔扈特部仓促起事的时候,右岸9个乡的土尔扈特人由于河面未结冰而无法渡河同行,从此便天各一方,永远地留在了俄罗斯。土尔扈特人东归后,沙俄官兵团团围困卡尔梅克长达数月时间。
年10月19日,叶卡捷琳娜女皇二世下令撤销卡尔梅克“汗”的建制,把留下的10多帐卡尔梅克人划归邻近的阿斯特拉罕省管辖。也就是现在鹅国的卡尔梅克共和国。
乾隆在承德用蒙古语与渥巴锡亲自交谈土尔扈特部到达中国新疆后,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了渥巴锡,面对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发岀的战争要挟,乾隆回复的更霸气: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乾隆对于土尔扈特部的隆准接待从他自己的话里说明了缘由,“自斯凡属蒙古之族,无不为我大清国之臣。”准噶尔被灭,余者境内蒙古各部已归服,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季秋月中浣御笔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紫光阁赐宴图清朝姚文翰《紫光阁赐宴图》(局部),表现了年乾隆帝在修缮后的紫光阁设宴款待文武百官、蒙古王公以及平定准部、回部将士的情景。
至此在欧亚大陆的蒙古诸部,除了伏尔加河下游未西归的少部分土尔扈特余部以及贝加尔湖畔南岸的布里亚特蒙古部之外,其余的全部归服于清王朝。
清朝之所以能够全面降服蒙古,有多种手段与因素。
一,清朝实行满蒙政治联姻,清朝统治者迎娶蒙古贵族女子为妃子,在政治上笼络蒙古贵族。
二,利用划分盟旗制度限制蒙古族的人口流动,便于对蒙古族的人口控制。清代蒙古施行盟旗制,“旗”(和硕)作为游牧民的基本政治单位,其疆界是固定的,因此除非遇到重大灾害,旗下属民(阿勒巴图)不能越界放牧或自由迁徙。清廷将整个蒙古分为18盟、32部、旗,让彼此互不统属,不准越旗游牧、耕种及往来,相当于分割蒙古、又画地为牢。
在内蒙,各旗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而在外蒙,旗的统治权则交给札萨克世袭王公,可是,由于清廷的多封重建,札萨克的权力已大为缩水,无法构成对中央的威胁。
三,利用宗教在思想上控制,在蒙古大力推行黄教,黄教在清代蒙古的流行,其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活佛的寺庙系统受朝廷庇护,喇嘛免役免税,还享有各种特权,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躲避赋役,出家当喇嘛。
关于黄教的作用,有一则史料可供参考:乾隆亲笔书写的《喇嘛说》石碑矗立在北京的雍和宫,其中写道:“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予习番经,不能为此言,始习之时,或有议为过兴黄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虚誉,则今之新旧蒙古,畏威怀德,太平数十年可得乎?
另外仿照藏地“两大活佛”的形式,清廷于内、外蒙分别设置章嘉和哲布尊丹巴两大活佛世系,同为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
与此同时,清廷又全力强化蒙、藏间的传统宗教纽带,并借由“金瓶掣签”等一系列的仪式仪轨将两地的活佛世系和专制皇权勾连起来,以宣示满清皇帝在处理蒙藏事务中最后仲裁者的地位。
四,军事上控制。为了消弭来自蒙古的不安定因素,清廷动用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来管理蒙古。全外蒙的最高统治者是只有满族旗人才可充任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数量可观的清军驻扎在内外蒙各地,保持军事高压态势。
五,笼络蒙古族上层。出于笼络蒙古上层集团的需要,清廷对蒙古王公优礼有加,所有札萨克都获封贵族爵位,自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到四等台吉共有十等。为了表示对满清的臣服,蒙古王公每年照例要前往位于承德的热河行宫,向皇帝进贡,皇帝则会回赠一定的礼品,通过这些仪式,“满蒙一家”的概念得到了反复确认。蒙古各部臣服后,清朝按照他们的忠顺程度、贡献大小、部内地位及影响,分为授予汗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台吉、额驸等,一共分18个等级。获得世袭爵位的蒙古王公贵族,在政治上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享有各种优厚待遇,而这些权益,都得到清朝法律保护。在经济上,每一个级别的爵位都有相应俸禄,蒙古汗王年俸两、绸缎40匹,亲王两、绸缎25匹,郡王两、绸缎15匹,贝勒两、绸缎13匹,贝子两、绸缎10匹,镇国公两,绸缎9匹,最低一级的也有42.5两。
六,在国际环境当中也有鹅国的因素。自从俄国扩张到北亚以后,将北亚游牧民族向北、向西流动因素彻底堵死,北亚的游牧民族再也不可能实施以往对中原王朝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战术了。
七,火药武器的应用,虽然那个时候的炮弹是实心弹,但是在战场上火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游牧民族骑兵近乎无敌的优势消失。
八,清廷控制了中原,中原提供了丰富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使得清朝在国力上对北亚各游牧民族形成了碾压之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tw/1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