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木雕建筑,雕纹清晰,对称格局
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小凡谈网红大事件,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河北。承德的“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八大喇嘛庙,它是清王朝为了联络各族王公贵族、实现民族团结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它们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东面和北面。从康熙五十二年(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年)的67年间,康熙、乾隆两帝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外围,陆续建造了11座大型寺庙。因其中8个庙调有朝廷派驻的喇嘛,享有“俸银”,且在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年),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以巨大的白台为基座,正面白台宽米,高17米,矗立其上的大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大红台西群楼的顶部亭殿中有一座“万法归一”殿,此殿顶部用鎏金鱼鳞状的铜瓦覆盖,主要用于举行重大的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王公大臣。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的特点而建造,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
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北部武烈河畔,建成于乾隆二十年(年),是外八庙活动的中心。全寺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为汉族寺院风格建筑,后半部则具有藏传佛教三摩耶寺(即西藏的桑耶寺)的基本特征。前半部分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大殿后是高达9米的石砌陡壁“金刚墙”。后半部的大乘之阁内矗立着一尊金漆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吨,用松柏榆杉椴等木雕成,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雕像。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绘色绚丽,是中国雕塑艺术的杰作。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北,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年),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意即“吉祥(福寿)的须弥山”。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妙高庄严殿为3层楼阁,平面铺开7间,正面上方悬一匾额,上题乾隆御书“宝地祥轮”四字,左右有楹联。在大红台西北角,建有一座双层小楼,为六世班禅憩居之处。大红台北的高台,上建有金贺堂及万法宗源楼。大红台东,建有东红台和生欢喜心殿,当年是乾隆皇帝进庙时休息和供佛之处。
普乐寺位于承德市街东的武烈河东岸,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年),是一座汉族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寺庙建筑。是清政府为团结蒙古、维吾尔等各族上层人物而修建的。普乐寺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典型的汉族寺庙形式,由山门、钟鼓搂、天王殿、宗印殿和慧力胜因两配殿组成。天王殿面阔5间,殿脊用卷草琉璃瓦,中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弥勒和韦陀像。寺的后半部为藏式的坛城建筑,第3层“旭光阁”内,圆形石造须弥座上,旋转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制“曼陀罗”,以37块木头做成,代表着佛教的37种学问。
本文章由小凡谈网红大事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ms/1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