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景区里总有些稀奇古怪的字

在中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有书法作品加成。

有些书法作品,总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写错了?

比如泰山有一块石头,很多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都会把它读作“二虫”。

翻阅字典,“”确实是虫的异体字,但这两个字一般读作“风月无边”。

原来,这是个字谜,而古人习惯从右往左读。

所谓“風月无边”就是把“風月”两字的边去掉,于是就有了“二”。

不过,不是所有“错别字”都可以作字谜解读,虽然导游们很爱这样干。

比如,这是晚清重臣刘坤一给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题写的“风流宛在”。

和今天的标准字相比,“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导游说,刘坤一是故意的,他想说的是“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里的

北魏《元桢墓志》里的

其实吧,这两个错别字压根不需要解释。

多看些传世碑帖,你就会发现,

古人写“流”总是没点,“在”字有点的情况也并不少。

古人的标准字意识不如今人,所以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很多景区里的“错别字”都是这种状况,但导游们特别爱破译这里的文化密码。

比如康熙给承德避暑山庄题字,避字多了一横,

导游就解释说——这是康熙皇帝想强调,他是来避暑的,不是避难的,不是逃避,所以故意多加了一横。

颜真卿《李玄靖碑》

赵孟《三清殿记》中的

其实吧,避字多一横,实在是古代碑帖里的常规操作。

比如颜真卿的《李玄靖碑》、赵孟的《三清殿记》都是这么写的。

又有一次,康熙去杭州西湖溜达,留下“花港观鱼”四个字,这里的鱼少了一点,导游就解释说——四点底是火的意思,康熙仁慈,不想把鱼放在火上烤,就少写了一点。

这回,导游倒没完全胡说。

楷书里的四点底,确实多由火而来,所以煎、熬、熏、煮、照、热等字的意思都和火有关。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中的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中的

而且古人也确实有把“鱼”字底下的四点底写作“火”的。

比如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都是这么处理的。

《毛公鼎》中的

隋《杨景墓志》中的

不过,就文字学而言,此“火”非彼“火”,

鱼字底下的火,追溯起来其实是尾巴的象形。

康熙把它处理成三点确实少见,但也绝非没有先例,比如隋《杨景墓志》中的“鱼”也只有三点。

所以,康熙这两处题字其实都算不上错别字。

不过,康熙的五世孙咸丰,在给天津报恩院题字时,可能真写了一个错别字。

目力所及,院字并没有这种写法,

导游们为这个错别字提供了一个说法——

原来,咸丰是故意写错的,他想表达的是,恩是报不完的,所以院右边的“完”不能写全。

这个说法,也不知出自何处,保不齐是导游们编的。

但编也编得好啊,你觉得呢?

文字

沉迷工作咸鱼癸

排版

无心旅游明月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ms/12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