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第三十四回皇家宫廷乐山庄
来源:燕赵传奇
声明:致力于新闻资讯的及时传播,每篇转载文章都将在文前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所有者于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
上一回我们说到黄巾起义的时候的太平道乐,这些曲子或者在市井街巷回响、或者在乡野田间吟唱,都是咱老百姓爱听的调调。那么,在红墙碧瓦、礼制森严的皇宫里,高高在上的皇上和养尊处优的娘娘们耳边萦绕的又是怎样的曲调呢?
在咱们河北东北部的燕山腹地,坐落着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那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陪都,皇帝们每年都会在这里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大大小小的仪式、场合,少不了音乐来助阵,皇家的乐手那可得是万里挑一,既要上得了台面——能在庄严的典礼上演奏严肃音乐,也得进得了后宫——为皇帝和后妃们提供休闲小调。
避暑山庄烟雨楼
就拿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来说,上岁数以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工作休闲两不耽误。乾隆皇帝好热闹,尤其看重一年一次的生日,在这场盛大的party上,除了戏曲歌舞,还少不了一个保留曲目,那就是皇家音乐会,这皇家的音乐会究竟有怎样的讲究和排场呢?
咱们在古装影视剧里都看过,皇上高高的坐在龙椅上,身后站着伶俐的宫女、身边围坐一溜漂亮的嫔妃,各色鲜果美食,各种谈笑风生,就在这时,鼓乐齐鸣,皇家管弦乐队出场了……这感觉,您自己琢磨去吧。
皇上听的这种音乐会,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做“清音十番”。“清音十番”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传入宫廷之中的?
避暑山庄的音乐会,也叫“十番丝竹”,发源于江浙一带,原来叫“细十番”,是一种雅集型丝竹乐。这雅集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意思就是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说白了就是一些个知识分子坐在一起,品茶,喝酒,写诗,作画,听音乐K歌,玩高雅。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当然自认为是天字第一号雅士。康熙皇帝就很喜欢民间的这种“雅集”,把它移植到宫廷里,让南府的演员们表演。南府就是清代内廷演戏和演乐的专门机构,汇集了国内一流的艺人,南府人才济济,演奏起江南的音乐,格外清雅动听。到了乾隆一朝,又特别增设了乐部,还经常选派有音乐天赋的太监到南府学习充电,随时随地给皇帝表演,承德避暑山庄音乐的保留曲目“清音十番”就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清音十番”里绝大多数乐曲来自元、明北曲及明代宫廷宴乐,这又是为什么呢?
清音十番
时来运转,落魄乐工如何传艺清宫?
清音缭绕,十番丝竹怎样落户山庄?
明朝末年,有一个叫韦兰谷的乐工,在宫廷里学习了很多乐曲,专攻皇家宴会音乐。明朝灭亡以后,皇帝下了台,他也失了业。为了谋生,韦兰谷在京城开了个艺术特长班,传艺带学生。要说这韦老师,毕竟是搞艺术的,没有什么经济头脑,这一行,其实并不好干。因为在封建社会,用乐制度是很严格的,皇帝用的是九九八十一人的歌舞乐队,王爷和宰相也就只能用六十四人的乐队,音乐是贵族专享,根本就进不了寻常老百姓家。不像现在,KTV、演唱会,咱们想听就听,想唱就唱。就业形势不好,谁家的孩子也不愿意冒险学这行。韦兰谷招不来学生,在京城混不下去了,就跑回苏州老家,有的时候给王孙贵族表演,偶尔也给小乐手们上上示范课。
要说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那么一天,一个到江南采风的南府太监巧遇了韦兰谷,听了他的演奏,惊为天籁,把他举荐到清廷的乐府当教员,韦兰谷就这么着成了北京城里的公务员,有了铁饭碗。衣食不愁,韦老师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教学传艺上,就这样,当年明代皇帝吃饭享乐的伴乐,就这么着走进了清朝的皇宫。
后来,乾隆皇帝还派人专门在南府开设了“十番学”科目,逐渐演变为由宫中太监代代相传的“北十番”。经过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康乾年间备受青睐的曲目“清音十番”。那么,那么“清音十番”是怎样传入避暑山庄的,都演奏些什么样的曲子?后世的皇帝们是不是像他们的老祖宗们一样喜爱“清音十番”?
据老艺人白雪樵讲,乾隆时期,一个曾在内务府“十番学”学过音乐的宦官“陈九宫”(也有人说叫“唐九宫”)把“清音”带入避暑山庄,有了演奏“清音”的“清音班”,承德的“清音十番”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迄今七代传人。
清音班都演奏那些曲目呢?现存的乐谱只有两本,分别是杨连成收藏的年的手抄本乐谱和年编印的《承德清音会奉奏乐谱》油印册子,一共十六首。乐谱是传统的工尺谱记谱法,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才可流传。清音班的乐器多为宫中的御用之物,无论从材质、设计、雕刻还是音质、音量方面都是乐器中的精品,有些是我国制造的,有些是其他国家送给清朝皇帝的礼品。这些乐器几经辗转,绝大部分已经损毁。留存到现在的就只有一把匙琴、一把双琴,现在藏在坝上,还有老艺人白雪樵的一把三弦,其中匙琴和双琴都是乾隆五十七年制造的,十分珍贵。
时过境迁,我们已经无法让皇家音乐会上“清音十番”原音再现,但是根据一些文献记载,还可以依稀找到它流散在各种音乐形式中的踪迹。比如《水龙吟》与京剧《水龙吟》(又名《大开门》),实为同名异曲,这个曲子源于明代初年浙江道士冷谦编定的明宫宴乐曲《水龙吟》。又比如《姑嫂拜月》,源于元末明初四大南戏之一的《拜月亭》中的曲牌音乐。再如《月下海棠》,是源于北曲曲牌[双调月上海棠],或南曲[仙吕入双调月上海棠],至于《玉芙蓉》则是于珉《曲律》“正宫过曲”之首。
承德清音十番音乐会
“清音十番”由康熙皇帝引入宫廷,到乾隆皇帝的时候,成为皇家轻音乐会的首席。那么,康乾盛世之后,它还能继续走红吗?
绵延百年,宫廷乐如何见证王朝变迁?
起承转合,清音会怎样奏响古今传奇?
咱们接着乾隆皇帝往下说,嘉庆皇帝登基后,还是十分厚待十番乐的。他把大贪官和珅给办了之后,查抄了他在承德的府邸,抄出来的乐器都留在避暑山庄,让演奏“清音十番”的太监使用。后来嘉庆帝还特意拨了一部分外国进贡的乐器到避暑山庄。嘉庆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道光皇帝不怎么喜欢“清音十番”,更不愿意花钱养那么多乐手,把演艺机构南府改为升平署,十番学自然也就裁撤掉了。
皇上虽然不听了,可挡不住太监们喜欢,宫中内务府的官宦子弟中也有不少音乐爱好者,他们成立了“昇平清音班”,从当年南府乐师手中索取曲谱,学习演练,十番乐仍在宫中传播。光绪年间,“清音班”由宫廷音乐领军人物陈延龄接手,“清音十番”一直传到了清末。
清朝亡了以后,作为宫廷音乐的“清音十番”彻底没了用武之地,它又将走向何方呢?
清朝政权结束后,避暑山庄的乐师流落在民间。宫中演奏的二十几首清音十番的曲谱、演奏技巧及乐器传出宫外。此后不久,年,承德民间清音会便成立起来,成为一支专门演奏宫廷音乐的民间业余乐社,由原来内务府的王子仲任会长,原来南府乐手唐锡福任指挥。
关于承德清音会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是他们演奏的全是清朝的音乐,所以叫清音会;二是有别于“浊音”,清音会对寺庙音乐、民间音乐非常排斥,他们认为那都是混浊的,不清楚的音乐;第三种说法是当年乐手们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为皇帝演奏音乐。清音阁是避暑山庄里最大的戏楼,高三层,有三间房子那么宽,是乾隆时期皇宫里的四大戏楼之一。清音阁的造型设计也是十分独特,天井和地井巧妙配合,形成一个天然的大音箱。朝鲜的使臣朴趾源曾经跟乾隆皇帝说:“在清音阁听到的音乐,歌词最清楚,音调最响亮,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音乐啊。”
清音会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参加者大多数是内务府子弟和当地士绅,演奏的乐曲十分清雅。到年,清音会在册人员32人,加上经常参加活动的外围成员,共有40多人,“清音会”虽属民间业余音乐团体,却拿宫廷乐队的规矩来要求自己,成为热河一带水平最高的音乐组织。
民国初年是清音会最为活跃的时期,逐渐从自我娱乐发展到为民众奏乐,庭院,庙会,逢年过节,处处能看到它的身影,清音会也会应一些大户人家红白喜事的邀请为其助兴,但参加的次数非常有限。年前后清音会曾在热河电台演播,也曾前往新京就是现在的长春等地演出、灌制唱片。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多次参加省地市的会演。年到年,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电台、中央文化部、中央广播电台两次来承德,挖掘、整理清音会的曲目,但是当时传人已经很少,只有八人参加录音,所录的曲子也存在一些错误。清音会的老会员从此开始整理残缺的曲谱,培养青年会员传承技艺。
年,承德民族师专的一些老教授成立了一个业余音乐研究团体——宫廷音乐社。宫廷音乐社吸收了原承德清音会的十六首宫廷乐曲和演奏技巧,保留和展现承德清音会的原有精华部分,还对避暑山庄宫廷音乐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保护。年6月,承德清音会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清音会表演已经成为了展示避暑山庄皇家文化的一个部分,如果您有机会来到避暑山庄,在皇家园林湖光山色间,闻着淡淡荷香,远处湖面上丝竹细乐渺渺传来,不知道是否会想起这里曾经的繁华万千、穿行过往……
这正是:
清朝夏都建山庄,清音十番音绕梁。
神奇音乐传民间,文化遗产绽芬芳。
(邢洁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白癜风标本兼治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mj/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