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后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长城

清代三朝名臣张廷玉年轻时初登长城,遥望这条雄伟的防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是啊,如果这条长城真的能够拒游牧民族于长城之外,清朝又怎能越过长城长驱直入,最终问鼎中原?

长城,这条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防线,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最终在明朝达到巅峰。然而,明亡清兴,这条雄伟的防线却失去了意义。

版图覆盖长城内外

在明朝,长城是中华帝国的北部国境线。在长城的另一侧,是一个和大明王朝完全不同的存在。他们生产力落后,以畜牧业为生。他们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是拿起刀剑,跨上战马,向西,向南,屠杀,再劫掠…

为了彻底终结这种状态,中原王朝开始在国境线上筑起碉堡群,碉堡群之间以城墙相连接,历经千年,终于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将农耕文明的界限成功固定在长城一线。此后,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长期以长城为对峙线。

但是这一切在清朝时期被打破了。由于来自长城之外的东北,而且和蒙古漠南部关系甚好,因此清朝的版图得以向北极大拓展,它将明朝所没有“照顾”到的蒙古活动区域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这时的长城就失去了意义。由于身处清朝腹地,因此长城的维护也宣告终止。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是明代长城。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长城战斗

满蒙团结筑起无形的长城

为了取得对明朝的战争胜利,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一方面不断南下进攻,另一方面向西“联合”蒙古各部落,方式就是听话的给萝卜,不听话的给大棒。这种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皇太极建立后金时,漠南蒙古各部已经基本被后金又打又拉的策略彻底收服。后金在漠南蒙古实施统治的同时还进行相互联姻,达到与漠南蒙古结成牢固同盟关系的状态。

至年清朝入关。漠南蒙古已经内附,被后金安置在长城沿线,保障了长城内外地区的安全。清朝入关之后,一方面,后金继续追击农民军,趁势占领中原各地;另一方面,积极展开与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的“外交”。

(图)清朝前期地图

漠西蒙古由于距离较远,因此对前期清朝的影响较小。而漠北蒙古,以喀尔喀部为首,活跃在蒙古高原上。此时的沙皇俄国开始了对西伯利亚的蚕食,并很快推进到太平洋沿岸。沙俄的存在使得清朝和蒙古的北部面临巨大威胁。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天苍苍

年,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终于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固了东北边界,但是蒙古高原北部却被沙俄一步步蚕食。此时的喀尔喀蒙古还不属于清朝,因此他们在抗击沙俄的过程中显得势单力薄。

此时针对这种形势,年轻的康熙皇帝当机立断,举行“多伦会盟”,将外蒙古纳入到清朝版图中。这为喀尔喀蒙古找到一个坚强后盾。同时,清朝的北方,也有了一支防卫沙俄的重要力量。

由于此时的敌人是远在西伯利亚的沙俄,而不是游牧民族,因此长城不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康熙皇帝皇帝通会盟、封官赏爵的形式,将外蒙古牢牢掌握在手里。年,康熙皇帝北巡,在承德武烈河谷发现一块宝地,年,清朝在这里建造热河行宫,这是避暑山庄的前身。

从年开始,每年秋狝,也就是秋狩,康熙皇帝会北上热河避暑,但主要还是会见各位前来觐见的蒙古王公。一起吃烧烤羊肉,一起在附近的木兰围场打猎。避暑山庄成为康熙皇帝实现自己“施威天下、怀柔远方”政治理想的绝佳平台。增进和蒙古的关系,通过“结蒙为盟,以为藩屏”,清朝在北部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避暑山庄

旧长城的再利用

无形长城筑起,旧长城就可以随地乱扔了吗?并不是!

一直以来,长城除了阻挡游牧民族的铁蹄,更重要的作用是“圈”住长城内的人,通过无缝隙的连续封锁,达到保护农耕人口的目的。长城两边的人想要交流,就必须通过长城建设者设置好的关隘,这是杜绝走私,困死游牧民族的基本手段。而清朝,也将这样的封锁用到了极致。

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都是极其看重,生怕别人抢了去。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也许出于这样的考虑,沙俄占领黑龙江,清朝并不太上火,打了两仗,签个条约了事,虽然放弃了很多领土。但是对于汉族人,就不一样了。

清朝严防汉族人偷渡过境进入东北。东北的黑土地是高产的象征,而且地广人稀,对于开发了几千年的中原,东北是移民的不二选择,然而清朝对这种行为说“不”!我的龙兴之地,岂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万一把我家龙脉刨断了谁负责?所以一直以来,东北都是白地。这为后期沙俄、日本和朝鲜的渗透埋下了隐患。

此时的长城,充当了阻挡走私者的作用。为了达不使一人漏网,清朝在长城内外遍植柳树,东北地区更是修建了“柳条边”限制汉族和蒙古族的活动范围。渐渐的,长城附近变成了无人区。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柳条边

谁能想到,千百年来抵御外敌,保卫中原人民的长城,竟成为桎梏自己自由活动的沉重枷锁。

而且,清朝为了达到统治稳固,不允许汉族和蒙古族交流,长城和柳条边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分界线。就这样,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长城成为民族隔阂的最好标志。

长城在清朝的利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因为禁止汉人移民,东北长期空白,肥沃的黑土地长期闲置。就在清军入关的同一年,沙俄自黑龙江流域侵入东北。在东北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建立起了据点妄图永久占据黑龙江。好在康熙皇帝及时挫败了这一阴谋,稳固了东北边境线。

搞定了沙俄,东边的朝鲜又不安分了。由于长期以来,朝鲜人口增加,大量人口越过鸭绿江,到长白山一带的间岛地区垦殖,由于清政府的绥靖,导致入境朝鲜人规模越来越大。终于在十九世纪末,朝鲜脱离清朝藩贡体系后,宣布间岛地区为朝鲜领土,险些让东北地区再次支离破碎。后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在清政府的坚持下,保留了间岛地区的主权。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间岛地区

有了长城的存在,清朝一方面“保全”了东北,另一方面得以实施三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即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这种分而治之的做法虽然有助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定,却让民族融合的脚步几乎停滞,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长城在清朝的再利用,竟产生了如此严重

(图)外蒙古独立

年辛亥革命,沙俄煽动外蒙古独立。由于先前清朝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蒙古高原民族成分非常单一,因此外蒙古的独立。北洋政府基本毫无办法,只能任由这块领土脱离版图。年,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至此,中国版图由“海棠叶”缩水为“大公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dezx.com/cdly/11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